劉任昌觀點:匿名審查制度與包庇習性當道 須鼓勵揭露辯論以監督

2017-01-21 06:50

? 人氣

八人作(2008)的第四位「Yu-Chen Hsiao」,見圖4上半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九人作(2009)的第四位「Yu-Jen Shiao」,見圖4下半部。

八人作(2010)的第五位「Yuen-Chen Hsiao」,見圖5。

也就是說,一位工業教育博士的教育部科長,前後使用三個不同的英文名字,貢獻SCI醫學論文,這堪稱人類學術史上,絕無僅有之奇觀!論文「掛名」存在虛假的學術功能,這個功能強大至「插股掛名」者,不須在乎是否「掛錯名」?

圖6:前教育部蕭科長,在個人專業領域的署名是「Yu-Chen Hsiao」。(作者提供)
圖6:前教育部蕭科長,在個人專業領域的署名是「Yu-Chen Hsiao」。(作者提供)

這位師大工業教育博士的英文名字到底該如何拼寫?答案在於她個人專業領域的論文是如何署名,請看圖6的科技部網頁截圖。圖6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列是與教育相關的「研討會論文」,其他則屬醫學領域,即八人作(2010)、九人作(2009)與八人作(2008)。

圖6提供的另一個重要資訊是,學術論文在投稿至期刊之前,通常會在研討會發表。研討會發表版本的列名作者,較能反映確實的貢獻者,如圖6的「期刊論文」都是四位作者。巧合的是,八人作(2010)、九人作(2009)與八人作(2008)的「研討會論文」版本也都是四位作者,分別是原創的碩士生、直接輔導的博士生(S.H. Liu)、指導教授(Y.L. Lin)與另位一位指導教授兼計畫經費主持人(T.N. Wu)。以上四位應該才是對這349萬元科技部計畫案有基本投入的貢獻者,其他七位存在虛偽的「掛名」嫌疑;其中六位屬於公共衛生專長,也許存在實質的「掛名」意義,但「掛錯名」的教育部蕭科長之虛偽,應是無庸置疑的!

耗資349萬的科技部專題計畫報告,列名的計畫主持人是吳司長,四位「計畫參與人員」依序是:吳同學、李同學、黎同學、劉同學。(作者提供)
耗資349萬的科技部專題計畫報告,列名的計畫主持人是吳司長,四位「計畫參與人員」依序是:吳同學、李同學、黎同學、劉同學。(作者提供)
圖7:由蕭科長與吳司長等合著八人作(2010)的摘要與部分內容,此圖緊接圖5的標題。(作者提供)
圖7:由蕭科長與吳司長等合著八人作(2010)的摘要與部分內容,此圖緊接圖5的標題。(作者提供)

八人作(2010)的學術品質如何?

圖7呈現八人作(2010)的摘要內容,聲稱的研究目的是「探討中醫師的死亡率以及癌症罹病率,中醫師高頻率曝露在草藥風險」(圖7左上角英文:“…who had frequent exposure to herbal medicine.”)。這一篇論文是劉同學(2009)「中醫師世代癌症及死亡之探討─生態性研究」(The cancer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An ecological study)的翻譯,聲稱討論中醫師工作環境的生態議題(ecological study),然後再期刊內容中,聲稱中醫生曝露在草藥的重金屬暴露風險等,然後獲得刊登在《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它影響係數高達3.745!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