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匿名審查制度與包庇習性當道 須鼓勵揭露辯論以監督

2017-01-21 06:50

? 人氣

圖1: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取自牛津大學)

圖1: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取自牛津大學)

波拉尼(Polanyi, 1891-1976)的人文信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波拉尼在物理化學、經濟和哲學都成就重要貢獻。從1958年直到過世,他在牛津大學的莫頓學院(Merton College)進行科學哲學研究。對於政治學,波拉尼也多所著墨;卻也因為如此,他無法取得在美國的長期居留簽證,只能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進行短期講學,原因在於他的某些政治論點,讓處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國務院有所顧忌。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英國掀起伯克(Burke, 1729-1797)與潘恩(Paine, 1739-1809)的世紀大辯論。前者譴責革命暴動路線,是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代表,後者則同情革命,是激進主義(Radicalism)代表。波拉尼(1962)在〈科學共和國〉一文為Burke vs. Paine爭論著墨頗多,而且強烈主張保守主義。

圖2:潘恩(Paine)vs.伯克(Burke)。(取自國家評論)
圖2:潘恩(Paine)vs.伯克(Burke)。(取自國家評論)

波拉尼排斥 Paine 主張的,每一世代命運自決的絕對觀點(the absolute self-determination);卻是迎合 Burke 的保守觀點,尤其是認為科學發展必須根植於既有傳統,新舊世代之間存在緊密相依關係,創造與探索必須根植於前一世代的傳統與權威,才得以形成持續性的人文與社會的無限提升(unlimited human and social improvement)。

這種堅守在既有傳統信念,再往前漸進式發展的典範,符合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才看得更遠的理念,更說明撰寫學術論文時,為何一定要撰寫詳實的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再舉一例,當年小保方晴子刊登在Nature的造假論文,就是因為揭發的學者篤定,以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不可能產生她聲稱的研究成果,因而大膽質疑小保方晴子論文的可信度

科學共和國的傳統與權威

科學共和國是基於人的智識熱情(intellectual passions),而由學者組成一個自治社群,他們也是一個被委託的社群(fiduciary community),運作關鍵是科學意見(scientific opinion)的審核與交換機制。學者(尤其是資淺學者)提出創新(initiatives),完成著作發表,再由資深學者審查,表達科學意見,決定是否退稿?如何修正?著作被接受後,就形成人類知識的部份,再透過其他媒體的傳遞,形成社會共有的知識與文化,例如,科學家對天文知識與生命科學的探索成就,也形成社會大眾個人的宇宙觀或人生觀的元素。

透過評審意見的運作,得以評定出具有價值的研究,也引領學術菁英努力的研究方向。審稿意見可能錯誤,導致高品質的研究成果被拒絕,被冷落一段時間,但重要貢獻終究會揚名於世。傑出研究可能被暫時冷落,這是學術制度必須承擔的風險,因為唯有嚴格把關才可以確保期刊論文品質,避免刊出劣質(cranks)或舞弊(frauds)的作品。必須透過一致、嚴格的論文審稿程序,學術才得以進步,才得以獲得納稅大眾對學術研究的支持。

圖3:科技部每年花費鉅資,希望改善學術審查機制。(作者提供)
圖3:科技部每年花費鉅資,希望改善學術審查機制。(作者提供)

法庭透過公開審理實現正義,學術應透過公開批判追求真理

波拉尼特別強調,如果某個學門領域的審查習性寬鬆,會導致太多經費與資源投入該領域,讓真正重要的研究被忽略。此外,波拉尼的所有著作中,從來沒有提及匿名審查機制。真理愈辯愈明是科學家與學者的原始信仰,匿名審查機制是後來才發展出來。匿名審查是為提升審查效率與減低審查成本,才發展出來的便宜行事機制。因為是匿名,審查人因為犯錯而付出的成本與風險就大幅減低,所以,更多人願意擔任審查工作,也更願意表達審查意見。

匿名審查機制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但卻也導致「虛偽」學者具有更多操弄與舞弊的機會,經典案例是我過去所揭露,退休官員與國立大學退休教授組成的權威,涉嫌放任沒有國中程度,且明顯抄襲、變造的論文作者升等副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司每年花費鉅資研究改善學術制度,卻對我個人歷年提出的具名且詳細舉證的檢舉函不作回應,或回應「不違背規定條文」,僅對少部分輕微案件,去函當事人要求改善。在我遭受黑函或行政杯葛的同時,我被迫訴諸公共媒體,持續揭露學術界的沉淪文化,希冀國會議員、教育部與科技部重視。

追求真理、公平、正義是現代文明人的共識。現代人透過司法制度的公開審理、兩造公平辯論,希冀社會正義獲得最大可能的實踐。對於知識與真理的追求,尤其是耗費鉅額國家獎補助經費的研究案,更該套用法制國家的公開審理、公開批判、兩造公然辯論精神。但很不幸的是,因為流通與被認證的論文(尤其是TSSCI)是基於傳統權威的認可而成立,掌權長與既得利益者往往(在台灣則是必然)極盡所能的包庇,以維護既得權利的正當性。這些人可能位居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大學校長、副校長、理事長、顧問… 導致個人私慾啃食學術良心。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涉及貪汙,內線獲利上億元,我相信這僅是前述虛偽學者群作為之冰山一角

圖4:SCI 期刊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的標題與作者團隊。(作者提供)
圖4:SCI 期刊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的標題與作者團隊。(作者提供)
圖5:SCI 期刊八人作(2010)的標題與作者團隊。(作者提供)
圖5:SCI 期刊八人作(2010)的標題與作者團隊。(作者提供)

教育部事務官帶領的虛假學術文化

持續我揭露前教育部高教司長利用「349萬元驅動三篇碩論衍生13位合著者的三篇SCI論文」的議題,我再揭露,教育專長卻「插股」醫學著作發表的蕭科長,在就讀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博士班的時候,參與八人作(2008)、九人作(2009)與八人作(2010)的醫學論文撰寫,細節如下:

八人作(2008)的第四位「Yu-Chen Hsiao」,見圖4上半部。

九人作(2009)的第四位「Yu-Jen Shiao」,見圖4下半部。

八人作(2010)的第五位「Yuen-Chen Hsiao」,見圖5。

也就是說,一位工業教育博士的教育部科長,前後使用三個不同的英文名字,貢獻SCI醫學論文,這堪稱人類學術史上,絕無僅有之奇觀!論文「掛名」存在虛假的學術功能,這個功能強大至「插股掛名」者,不須在乎是否「掛錯名」?

圖6:前教育部蕭科長,在個人專業領域的署名是「Yu-Chen Hsiao」。(作者提供)
圖6:前教育部蕭科長,在個人專業領域的署名是「Yu-Chen Hsiao」。(作者提供)

這位師大工業教育博士的英文名字到底該如何拼寫?答案在於她個人專業領域的論文是如何署名,請看圖6的科技部網頁截圖。圖6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列是與教育相關的「研討會論文」,其他則屬醫學領域,即八人作(2010)、九人作(2009)與八人作(2008)。

圖6提供的另一個重要資訊是,學術論文在投稿至期刊之前,通常會在研討會發表。研討會發表版本的列名作者,較能反映確實的貢獻者,如圖6的「期刊論文」都是四位作者。巧合的是,八人作(2010)、九人作(2009)與八人作(2008)的「研討會論文」版本也都是四位作者,分別是原創的碩士生、直接輔導的博士生(S.H. Liu)、指導教授(Y.L. Lin)與另位一位指導教授兼計畫經費主持人(T.N. Wu)。以上四位應該才是對這349萬元科技部計畫案有基本投入的貢獻者,其他七位存在虛偽的「掛名」嫌疑;其中六位屬於公共衛生專長,也許存在實質的「掛名」意義,但「掛錯名」的教育部蕭科長之虛偽,應是無庸置疑的!

耗資349萬的科技部專題計畫報告,列名的計畫主持人是吳司長,四位「計畫參與人員」依序是:吳同學、李同學、黎同學、劉同學。(作者提供)
耗資349萬的科技部專題計畫報告,列名的計畫主持人是吳司長,四位「計畫參與人員」依序是:吳同學、李同學、黎同學、劉同學。(作者提供)
圖7:由蕭科長與吳司長等合著八人作(2010)的摘要與部分內容,此圖緊接圖5的標題。(作者提供)
圖7:由蕭科長與吳司長等合著八人作(2010)的摘要與部分內容,此圖緊接圖5的標題。(作者提供)

八人作(2010)的學術品質如何?

圖7呈現八人作(2010)的摘要內容,聲稱的研究目的是「探討中醫師的死亡率以及癌症罹病率,中醫師高頻率曝露在草藥風險」(圖7左上角英文:“…who had frequent exposure to herbal medicine.”)。這一篇論文是劉同學(2009)「中醫師世代癌症及死亡之探討─生態性研究」(The cancer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An ecological study)的翻譯,聲稱討論中醫師工作環境的生態議題(ecological study),然後再期刊內容中,聲稱中醫生曝露在草藥的重金屬暴露風險等,然後獲得刊登在《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它影響係數高達3.745!

很不幸的是,八人作(2010)的研究成果和另外四位台大醫院專業醫生在2009年作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請參考圖8。是劉同學的碩士論文較可信?(八人作(2010)翻譯自該碩士論文)還是四位專業醫生的研究結果較為可信?(四位醫生的研究沒有獲得科技部補助。)

圖8:專業、嚴謹的論著,四位作者都是醫生兼教授,但未得到科技部補助。(作者提供)
圖8:專業、嚴謹的論著,四位作者都是醫生兼教授,但未得到科技部補助。(作者提供)

我下次再分析劉同學(2009)與四位台大醫生(2009)的研究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先去查閱。如果讀者耐心比較這二篇文章的內容,且去向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畢業的醫生請教中醫系畢業生的就業情形,就可以明白孰是孰非。可公開取得的論文資料如下:

圖7著作書目資料:Liu, S.H., Liu, Y.F., Liou, S.H., Lin, Y.L., Hsiao, Y.C., Chen, C.C. & Wu T.N. (2010). Mortality and cancer incidence among physicia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20-year national follow-up study.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67(3), 166-169. Doi: 10.1136/oem.2009.050021

圖8著作書目資料:Yang, H.Y., Wang, J.D., Lo, T.C., & Chen, P.C. (2009).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for cancers of the kidney and other urinary organs among Chinese herbalist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1), 17–23. Doi: 10.2188/jea.JE20080035

*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