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觀點》Uber強顏歡笑─想喝咖啡嗎?

2017-01-15 06:50

? 人氣

讓我來看Uber問題,我其實不在意Uber你要不要退出台灣,但我在意的是,我們還能不能有使用Uber式的服務的權利。(資料照,美聯社)

讓我來看Uber問題,我其實不在意Uber你要不要退出台灣,但我在意的是,我們還能不能有使用Uber式的服務的權利。(資料照,美聯社)

前兩天早起看新聞,看到交通部長說:「(Uber)他們是表面上在強顏歡笑,所以要想些辦法讓大眾記得他們存在,前2周收到Uber釋出善意來函,表達願和計程車駕駛有更活潑的合作機會,交通部歡迎他們來談,但強調要先納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看到這新聞,其實很想知道,交通部說歡迎Uber來談,那,要談什麼?

交通部可以跟Uber談的,不是早就應該在之前就談完了嗎,那時都談不下來的東西,會真的像媒體標題下的:「重罰怕了 Uber釋善意」一樣,是因為被罰怕了,所以過去不認的,現在都認了嗎?

20170110-交通部106年新春記者會.由部長賀陳旦主持.(陳明仁攝)
交通部可以跟Uber談的,不是早就應該在之前就談完了嗎,那時都談不下來的東西,會真的像媒體標題下的:「重罰怕了 Uber釋善意」一樣,是因為被罰怕了,所以過去不認的,現在都認了嗎?(資料照,陳明仁攝)

如果能夠這樣,也很好,因為,這會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用法令重罰押著Uber願意配合的成功案例,有了這一例,其他國家就有所本了,對於一直很煩人的Uber問題,不就有解了,那大家還不一起上嗎?

我都能想到的,難道Uber不會想到?Uber面對的,不是一個台灣市場的問題,是全球好幾十個國家市場的問題。難道,Uber台灣已經有了「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堅決意志?(話說Uber台灣能做主嗎?)還是Uber台灣突然超脫了,有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頓悟?(話說這也是Uber台灣能做主的嗎?)

去年底,朋友跟我討論台灣Uber的問題,我說:「交通部雖然沒有神一般的隊友,但還好,他們有豬一般的對手。」

Uber在2016年大動作刊登廣告,發出的新聞稿上大刺刺的寫著:「懇請開放討論:修法應解決網路平台叫車爭議,而不是開罰民眾2,500萬元」,這新聞稿,點燃很多人,但請注意,這點燃的不是熱血,而是怒火,一樣的都是熱的,燒的可是不一樣的地方。

有個朋友怒了說:「是當台灣人是瞎了、還是傻了,從頭到尾要罰2500萬的都是要罰公司,是哪個民眾要被罰2500萬,你說啊你說啊。拿幫你賺錢的司機出來當人質,這是哪門子道義,是說創新就沒有道義了嗎?一個靠勢明知道自己不會被罰到的公司,哭爹喊娘的是在演哪一齣,刪!」。

2016-12-07-UBER刊登報紙廣告-風傳媒翻攝
有個朋友怒了說:「是當台灣人是瞎了、還是傻了,從頭到尾要罰2500萬的都是要罰公司,是哪個民眾要被罰2500萬,你說啊你說啊。 (資料照,風傳媒翻攝)

我必須說,在之前幾個月交通部與Uber過招的過程中,交通部真的是被一路看衰的,被冠上的就是顢頇不進步的老人心態,跟Uber光鮮亮麗的創新時尚感相比,說有多low就有多low,任憑交通部官員講的再有條理,也沒人聽的進去。

因為,交通部就是Out,Uber就是In。這跟時尚雜誌裏面的穿搭比照一樣,我其實常常看不出哪個In、哪個Out,非得看旁邊的小框框,然後努力理解In什麼、Out什麼。

我是覺得這樣啦,Uber如果繼續裝弱裝傻裝無知,就沒事,但Uber也不知道是吃了什麼藥,從In到硬了,一下子是上書叫總統踹共、一下又拉著司機出來當人質,說他們要被罰2500萬好可憐。這麼創新、這麼國際化、這麼有願景的公司,為什麼會不知道,被打臉的力道,永遠比被拍拍的力道更強呢?怎麼會不知道,會坐Uber的人,也都會拜Google大神、臉書三太子呢?

In與Out之間的距離,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Move而已。

於是,交通部開心了,因為,雖然沒有神一般的隊友來救援,但這豬一般的隊友,也夠力。

從台灣11日的新聞報導來看,我是不知道Uber的「善意」回應,是以退為進、爭取空間?還是以拖待變、空口白話?但我知道的是,對台灣主管機關而言,卻得想清楚,人家說「打蛇隨棍上」,但重點是,你是蛇?還是打蛇的人?如果你是蛇,那就好了,但如果你是打蛇的人,當蛇纏上棍子爬上來,那棍子,你還握得住嗎?

在台灣,有Uber違法大取締,在大陸,2017年開年之後,也有一波的違規網約車大掃盪,掃的不是網約車,因為網約車在大陸已經有專法規範,這次掃的是那些不符規範的網約車。

大陸的網約車規範非常非常非常的厲害,厲害到大陸網路上曾有個段子說:「以前我媽都不讓搭網約車,網約車規範出台後,現在是只准我搭網約車,因為合格的網約車司機,都夠的上媽媽眼中的合格男友/老公條件」。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大陸在2017年上路的網約車規範包括了:「不同地區對駕駛員戶籍、運營車輛牌照、車輛購置價格、軸距、排量、車長等方面都有所要求,其中最為普遍的是要求運營車輛為本地牌照,以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為例,要求網約車和駕駛員必須京牌京戶。」

而且從2017年起,大陸網約車司機還得通過網約車司機考試,而且這考試還不是擺擺樣子,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在最早導入網約車規範的廣州地區,第一場網約車司機考示,19人考試只有2個人過關。

我是這樣觀察大陸處理網約車問題的手法,就是「養套殺」,又或者咱們別說的這麼激烈,畢竟士可辱不可殺,因為,殺了就沒了啊啊啊啊。

應該這樣說,大陸處理網約車的邏輯,是從野生到放養,再從放養到圈養,然後,就不用養了。

看看過去幾年大陸網約車市場變動,從快的、滴滴,到滴滴出行,到滴滴加Uber,再到滴滴全球。從什麼都不管,到網約車法,到網約車規範,到網約車司機考試。

優步滴滴合併,要開始收割了?
看看過去幾年大陸網約車市場變動,從快的、滴滴,到滴滴出行,到滴滴加Uber,再到滴滴全球。從什麼都不管,到網約車法,到網約車規範,到網約車司機考試。

我不知道你看到什麼,我是看到了這裡面有三條線交互編扭,織就了一張金絲軟網(會ㄉㄨㄞㄉㄨㄞ有彈性的那種喔),網裡的人,有感覺有空間,拉網的人,不費力不耗時。

這三條線,商業,政治,法律,雖說缺一不可,但卻輕重先後有別,請注意,「有別」的意思是,什麼「事」,什麼「了」。

商業事,商業了,政治事,政治了,法律事,法律了。如果,商業事,法律了,政治事,商業了,又或者倒換過來,你想想,這就不是牛頭馬嘴的問題,基因突變都有可能啊。

回過頭來看講交通部對於「Uber釋出善意」的新聞,有幾個溫馨提示要說。

一,別以為這就是最終勝利,打蛇隨棍上的比喻,不是說說而已。

二,法律只是保你,不能幫你,想靠法律護身,大概跟神功護體白蓮教的效果差不多。

三,一定要知道,Uber已經不是題目,但,因為Uber而養出來的台灣消費者需求,你怎麼解?

有個具有智慧與高度的朋友這樣跟我說,台灣政府的問題,就在於實務事用政治來解,政治事用實務來解。

在Uber這件事上,的確是如此。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談,你看看人家Uber都要推 Uber Movement了,可以開放資料幫助城市解決交通問題,我們還要把Uber趕走嗎?還有人說,台灣政府應該要有專責機構處理像Uber這樣的數位創新匯流創新的事業發展問題。

這樣的說法都對,但請容我再提醒一次,「什麼事,什麼了」。把商業事,拿來政治了,勉強了,牽拖了,對的也不對了。

舉個例子,一例一休,魯肉飯漲價,喝咖啡,這三件事,都是不同的「事」,法律的,商業的,政治的,怎麼「了」,也應該不一樣吧。但「受一例一休效應影響 邀魯肉飯業者喝咖啡」,這是發生什麼事了?

讓我來看Uber問題,我其實不在意Uber你要不要退出台灣,但我在意的是,我們還能不能有使用Uber式的服務的權利。簡單講,我對於台灣的小黃司機很支持,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用同樣的價格,換到的小黃服務是什麼? 這問題,不只出在計程車小黃司機的自律自重問題,真正應該跟Uber一起被好好處理的,是那些靠著小黃司機開車隊、賣廣告、賣服務賺大錢,股票還能搞到上市的計程車平台老闆們。

20161022-上祚專題配圖-各種不同職業勞工-計程車駕駛。﹝甘岱民攝﹞
我對於台灣的小黃司機很支持,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用同樣的價格,換到的小黃服務是什麼? 這問題,不只出在計程車小黃司機的自律自重問題。﹝資料照,甘岱民攝﹞

大概在十幾年前,台灣剛開始有企業化經營的計程車叫車平台時,那時提供的服務品質,基本上,就是一整個高品質的代表,上車一句親切的問候,標準流程的服務,整齊的服裝與車況,說有多好就有多好,完全改變了計程車。很多人喜歡現在的Uber,不只是因為價格,也是因為Uber的車況、司機服務等等,以我在很多國家搭過Uber的經驗,相信我,台灣Uber的素質不是第一,也會是第二。但我要說的是,在十多年前,台灣就有這樣的服務出現,並不是沒有過,只是被糟蹋了。

現在台灣還是有同樣的計程車叫車平台,但這幾年服務品質越來越差、越來越差,司機的生活與待遇沒有變好,也是越來越差、越來越差,但平台的生意倒是越來越不錯,這樣的狀況,是Uber的問題?還是誰的問題?

回頭來看這一段,這是商業問題?法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又或者,台灣曾經有過機會,可以改變台灣運輸服務業的面貌,但卻被忽視錯過了,這又是誰該跳出來、該約誰喝咖啡的問題。

而這杯咖啡,有人想約過嗎?

談台灣要有本土的網約車Uber之類的,但我要說的事,網約車在大陸的興起,是解決了叫不到車的供給問題,但在台灣,解決的是服務不到位的需求問題。

現在很多人在談數位化(Digitization),既有台灣計程車平台,是有機會數位化轉型的,而且會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實例。但營運模式的改變是關鍵,這牽涉的是投資、是經營手法、是競爭程度,現在的平台經營者,有沒有動力改變?有沒有必要改變?

從這一點來想,Uber這豬一般的對手,還真是幫了大忙了。

*作者群為科技評論人,原刊微信公眾號:TWicic懂灣灣  / FB:TWicic,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