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一位美國人賦予中國傳統建築新生命

2019-12-29 07:00

? 人氣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取自哈佛大學圖書館)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取自哈佛大學圖書館)

不同於日本明治維新時幾乎100%引進西方建築式樣。當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完成北伐,正式在首都南京推動中國近代最大型都市計劃──《首都計畫》時,對於建築形式之選擇是這麼標註的--「其最關鍵重要之部分,則有中央政治區、市行政區之公署,有新商店街、新住宅區之住宅、其他公共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演講堂等來亦須一一新建造。關於此項房屋樓宇之建造,經過長久之研究,要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註一)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舊譯:「茂飛」)是在1895年考入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以前也譯成「雅禮大學」)藝術學院,當時耶魯尚未正式開設建築學系(註二),在修習藝術專業的過程中,墨菲逐漸對建築發生興趣,因此升入三年級後,他為自己的未來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建築師。1899年,亨利從耶魯大學畢業,隔年(1890年)他在紐約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此後,他陸續在美國紐約、康乃狄克等地設計過一些住宅、劇院、教會建築、學校建築,也曾到歐洲各地遊歷。1908年墨菲和合夥人達納(Richard H•Dana,Jr.)負責規劃了一些校園個別建築,所運用的風格多種多樣:在紐約州的新羅歇爾學院(The College of New Rochelle,早期只收女學生)中採用的是哥德式(Gothic architecture)建築風格,而在康涅狄格州溫莎鎮的盧密斯學院(Loomis Chaffee,1912年)的設計中又採用了殖民地復興風格,還有康涅狄格州溫莎兒童學校和耶魯大學菲利浦斯(Philips)住宅…等,這個時期的墨菲──即使才華洋溢,但仍是「一個沒沒無名的美國建築師」。(註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14年5月,他接受耶魯大學的民間團體──雅禮協會(Yale-China Association,為美國大學中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個專門推動學校與中國聯合合作的機構)委派至湖南長沙規劃設計(中國)雅禮大學(College of Yale-in-China),讓墨菲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趟遠東之行,竟然成為他翻轉人生事業的重要轉捩點。雅禮大學最早在1906年11月就開始招收預科生。1914年才正式招收本科生。1926年,湖南成為北伐戰爭(中共稱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大革命)時期反帝國主義運動中心,教會因此受到嚴重衝擊,雅禮大學被迫停辦,1929年合併於武昌華中大學(Huachung University或Central China University)。雅禮的校園改為「湘雅醫學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仍然是中國第一流的醫學院校,享有「南湘雅,北協和」的美譽。現在這裡是「中南大學(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的一個校區(註四)。雅禮大學畢業生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曾在駐維也納期間救助了好幾千名猶太人的中華民國公使館一等秘書何鳳山先生(1901~1997,畢業於1926年)。

墨菲是在1914年初夏來到北京(當時稱為:北平),當他首次參觀北京故宮(紫禁城)時,立刻被這些龐大的古(木)建築群深深的吸引--「對我而言,比對羅馬聖彼得教堂的神聖壓倒性的震撼經驗更感到新鮮,在十四年前第一次進入這個莊嚴的紫禁城宮殿群時,當時,即使是現在,都感覺它們是世界上最精采的建築(群)。在我的想法而言,這種莊嚴又華麗的特質,無論是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城市的建築都無法與之比擬」(註五)。墨菲認為,傳統中式建築應該享有與西方建築平等的地位,中國建築師應尊重本國傳統,而不應該死盯著西方的建築模式,墨菲說:「古代中國有著世界上偉大的建築風格之一,面對古典及哥德式建築已被證明的適應性——能夠滿足現代科學規劃與建設的需要,我感到否認中國建築存在相似的適應性就不合邏輯了」。義和團事件後,位於中國的教會大學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墨菲正逢其盛,陸續在中國各地規劃設計了許多教會大學,他把中國傳統元素融合進了這些校園建築當中,使莫菲成為當時中國建築界「古典復興思潮」的代表人物(註六)。

墨菲在考察了大批的中國古建築後,總結出五個中國古建築的特徵,即:「屋頂起翹(curving/飛揚的反曲屋頂)」、「秩序井然的配置(orderliness of arrangement/佈局的有序」、「明快的結構特質(frankness of construction/構造的率真)」、「奢侈地使用華麗的色彩(lavish use of gorgeous color/華麗的彩飾)」、「相互間的建築構件具有完美的比例(the perfect proportioning,on to another,of its architectural to elements/建築各構建間的完美比例」)(註七)。墨菲在中國期間將傳統中國建築定型化,同時也賦予新的材料──用鋼筋混擬土重塑了全新的明清代官式風格建築,對中國古建築的復興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建構了「中國文藝復興式(Chinese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 Adaptabili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建築的理論架構(註八)。他在中國先後參與過──北京清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滬江大學(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與「上海理工大學」)、福建協和大學(現為「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燕京大學(1952年被廢校,各學院分別併入政法、北大、清華三校)、廣州嶺南大學(現為「中山大學」)的校園整體規劃或部分建築物的設計建造。北伐成功後,墨菲於1928年受聘於國民政府主持《首都計畫》時在南京也設計與審查完成了一批仿中國傳統建築的新作品,如:「紫金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堂」和「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大樓」等。1935年,墨菲退休,在返回美國前夕,墨菲接受50多位建築師(多數是中國人)的晚宴歡送。墨菲致詞說自己實現了在中國的兩大任務:「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建築師」和「對中國建築進行研究」。之後墨菲回到故鄉──美國康涅狄格州(State of Connecticut)布蘭德福德(Branford)他自己設計的住宅居住。之後還在佛羅里達州的克羅爾加布爾斯設計了一個有8個家庭的小型的「中國村」(Chinese village)。1949年,墨菲在72歲時第四次結婚。1954年於家中過世,享壽77歲(註九)。

墨菲婚後與妻子合影(作者賈忠偉提供)
墨菲婚後與妻子合影(作者賈忠偉提供)
豎立於「上海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園內的墨菲銅像(作者賈忠偉提供)
豎立於「上海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園內的墨菲銅像,「上海理工大學」是在1996年由──「華東工業大學」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而成。「華東工業大學」在1994年之前是「上海機械學院」、1952年之前為「滬江大學」;「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在1953年之前為「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1945年之前為「國立中法工學院」、1920年之前為「德文醫學堂」(作者賈忠偉提供)

 

呂彥直(作者賈忠偉提供)
呂彥直(作者賈忠偉提供)

【呂彥直(1894~1929),1918年12月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建築學位,之後在墨菲位於紐約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了兩年,1921年初回到中國,仍舊待在墨菲設於上海的事務所──「茂旦洋行」工作。「茂旦洋行」是墨菲取名自他和合夥人丹納(Richard Henry Dana)的中文譯名。隔年辭職後便與朋友黃檀甫合夥成立「真裕公司」負責設計業務,1925年時贏得《南京中山陵》競圖,並於贏得競圖後兩日,成立彥記建築事務所承接中山陵興建業務。中山陵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興建,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1日病逝北京,生前遺願是葬在紫金山,即是南京鍾山。1925年5月13日,公告《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至同年9月15日,共收到40多份投件作品,最後在9月20日由呂彥直建築師贏得競圖首獎。呂彥直為《中山陵》興建工程耗費了大量心血,終因辛勞過度病倒,1929年3月18日因肝癌病逝,工程由好友兼合夥人李錦沛和黃檀甫接手完成,於1931年興建完成(註十)。

呂彥直在參與南京的都市計畫時強調,應特別注重公共建築之設計,並建立民間建築之指導規範;而這些建築形式必須以「中國宮殿建築風格」為主(註十一)。他認為「中國之建築形式」不但在世界建築中占有特殊地位,並應將其視為「重要之國粹,有保存發展之必要」。因此呂彥直認為,應藉此國家重建、首都更新之際,通過藝術與科學化的改良運用,來讓原有的「宮殿」建築風格進步,好表達出國家精神之所在,並可對世界文化做出貢獻。楊永生、劉敘傑、林洙三人合著的《建築五宗師》書中將──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梁思成、楊廷寶合稱:中國現代建築界「五宗師」。】

1921年由亨利‧墨菲設計的金陵女子大學校園規劃鳥瞰圖(作者賈忠偉提供)
1921年由亨利‧墨菲設計的金陵女子大學校園規劃鳥瞰圖(作者賈忠偉提供)
1932年時拍攝的「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作者賈忠偉提供)
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建築外觀(作者賈忠偉提供)

【1932年時拍攝的「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金陵女子大學」校園建築設計採中西合璧的方式,除了以新式工法構築明清式建築外,更借鑑紫禁城的軸線、庭院布局,樓與樓之間均以長廊相連,如此不但能展現中國式古建築的美,又便於師生於不同季節與天氣時來往於各樓間(南京春有梅雨、夏如火爐、冬季濕冷),而且長廊可以營造出──隔而不斷的建築特色,更顯含蓄、深遠,這是中國傳統造園手法「隔景」之「虛隔」的應用。再加上校內擁有綠樹成林的南山、西山,整座校園就像座大花園,因此有「東方最美麗的校園」的稱譽。金陵女子大學從1919年創校到1951年結束校務,總共畢業學生999人,由於都是女性,所以被人稱為「999朵玫瑰」(註十二)】

原為「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所屬的「德才均備體健」齋建築群(作者賈忠偉提供)
原為「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所屬的「德才均備體健」齋建築群(作者賈忠偉提供)

【原為「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所屬的「德才均備體健」齋建築群,建於1929年,坐落於北京大學未名湖北岸,是一個有六個宅院組成的仿明清式古典建築群落,由西向東依次設計為「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此建築群的式樣是依照墨菲所倡導的活化中國文藝復興古風格所建成的,絕非洋房與「中國帽(中式屋頂)」的拼湊。中共建政後在1952年又蓋了一棟「全齋」,之後就成了現今北京大學之「德才均備體健全」齋等7座仿古建築群】

位於金南京市鼓樓區薩家灣的「國民政府鐵道部」,抗戰勝利後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作者賈忠偉提供)
位於金南京市鼓樓區薩家灣的「國民政府鐵道部」,抗戰勝利後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作者賈忠偉提供)

【由「華蓋建築師事務所(Allied Architects)」──趙深(1898~1978,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建築研究所)、范文照(1893~1979,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共同設計,位於金南京市鼓樓區薩家灣的「國民政府鐵道部」,抗戰勝利後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共建政後此建築與路對面的原國民政府交通部(中山北路305號)均被改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鼓樓區中山北路252、254號)的學校用房。

「鐵道部」的建築群由兩個三層樓、三個兩層樓組成,全部為中國明清時期宮殿造型、全棟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鐵道部在設計之初,設計師就特別加大了戶內窗,以保持室內的通風順暢與採光問題,尤其南京夏天有火爐的稱號,保持良好的通風在還未發明冷氣的時候是相當重要的。整棟建築雖採用西式建築工法,但均配以中式的傳統花紋。整組鐵道部的建設,除了辦公室主體工程外,還包含了部長寓所和職員宿舍。鐵道部於1929年(民國18年)9月10日開工,1930年(民國19年)5月完成,總共花費969,380元(抗戰前的舊法幣幣值,當時1法幣3.33元可兌換美金1元)。由於此建築體現了《首都計畫》所規定的建築標準,也是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最早完成的新式官方建築,鐵道部就成為往後國府建築大型官方建物的重要參考樣本。1990年被中國大陸建設部(現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趙深與范文照除了合作設計「鐵道部」外,還一起設計了「南京勵志社建築群(現鐘山賓館)」、「華僑招待所(現為「議事園」酒店)」等中式復古建築】

「國民政府鐵道部」近照(作者賈忠偉提供)
「國民政府鐵道部」近照(作者賈忠偉提供)

後記說明:

(1)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為CUHK)建築系──王維仁教授在《中國建築美學講座系列》(活動時間:2009年9月5日、12日、19日、26日)之第三講《現代中國建築:民族主義或地域主義》一文中指出:……其中一個Henry Murphy (亨利.墨菲),可能是當中最有名的一個。他是美國建築師,在美國受新古典主義的建築訓練,到了中國以後,他做了很多設計,有很多是跟學校有關的,譬如說現在的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大學。這些規劃基本上在配置的原則上,跟我們剛才講到的清華大學的新古典校園規劃的理念是差不多的。譬如北京醫科大學中間主要的軸線,主要的建築放在軸線的中間,一個「U」字形的末端。這個配置原則,跟中國傳統建築接近,也跟西方的古典主義的配置接近。造型上,譬如說燕京大學,Henry Murphy(亨利.墨菲)非常認真地學習中國古典建築的一些元素。這個房子看起來在平面上,它差不多是一個新古典的房子,但是在立面上,因為西方新古典建築的立面配置和中國的古代建築的立面的元素組合有些接近:台基牆身與屋頂。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兩層樓的房子,那麼我們大部分中國的殿堂是一層樓的,但是把這個歇山的屋頂放上去,所有細節都非常的逼真。然後兩邊再加兩個,這個做法就和中國不太一樣了,這實際上是西方的做法,就是一個大屋頂,後面退縮變成兩個一半的這個大屋頂,都是在組合這個「歇山頂」。基本上看起來是一個成熟的西方古典主義,但是有中國風。最大的特色是把中國的大屋頂原封不動地就搬到一個古典主義的立面上。在構造上這個時候的建築有部份已經是鋼筋混凝土,是以現代的結構框架系統蓋出來的。

(2)墨菲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另外一個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就是建築形制的等級。在中國傳統建築群中,屋頂有多種形式,不同的屋頂形式是區分建築等級的一個重要標誌。簡單而言,位於建築群最主要地位的建築,採用的是「廡殿頂」,這種屋頂在古時候稱為:阿房、阿殿,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廡殿頂」從俯視的角度看有五條脊,所以又被稱為五脊殿。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弘義閣、體仁閣則為單檐廡殿頂。

其次是「歇山頂」,「歇山頂」在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時改為現今的稱呼,又名「九脊頂」。為中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歇山頂」從俯視的角度看有九條脊,所以又被稱為「九脊殿」。

依照這個尊卑標準,建於1926年──位於北京大學裡的「貝公樓(Bashford Hall)」──這貝公樓是老燕京大學位於主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照中國建築古制裡的規矩,當初在規劃的時候就應該採取的是最高等級的「廡殿頂」,但是,墨菲卻在這裡佈置了地位較低的「歇山頂」建築,在貝公樓的南北建築物卻設計了「廡殿頂」的建築,這很明顯犯了主從地位高低的錯誤,有人認為這或許是墨菲覺得九比五大所作的錯誤設計吧!(註十三)

【「廡殿頂」(上)與「歇山頂」(下),圖片摘自──中國國學網:《中國古建築的屋頂等級》。】

「貝公樓(Bashford Hall)」是為紀念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著名傳教士、曾任北京匯文大學和上海美以美會會督──James White Bashford(1848~1919)所建的大型辦公樓,原名「施德樓」,1931年改為「貝公樓」。一樓現為北京大學校長及中共黨政機關的辦公處,二樓建有一座可容納600人的禮堂,學校舉行重要會議以及外國政要訪問北京大學發表演講都在此進行。James white Bashford,其中文名字曾先後被翻譯成貝施徳或施楠,他是燕京大學前身彙文大學堂的第二任校長,選曾任美國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的校長──中共建政後,燕京大學被併入北京大學內。

另外在王炳根所寫的《玫瑰的盛開與凋謝:冰心與吳文藻(1990~1951年)》這本書中,作者以冰心參觀燕京大學校園時的感覺指出……到了校園的主體建築的樓前,更是中國古典風格,歇山式加廡殿的大屋頂,灰色筒瓦,紅色立柱、白色粉牆、藍綠色調為主的斗拱彩畫,無不透出古香古色中國書院式的氣息,只有大玻璃立窗,從西洋建築引進,但並未破壞整體的建築之美,反倒令室內採光明,彌補了中國古典建築之不足。(註十四)

附註:

(註一)參見--黃蘭翔:《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廣場出版),p33。

(註二)耶魯大學藝術學院(Yale School of Art)是在1869年正式啟用,為一所僅授予藝術創作碩士學位的專業藝術學院,提供平面設計、繪畫暨版畫、攝影以及雕塑等四門視覺藝術研究領域。

1895年亨利‧墨菲從康乃狄克州(State of Connecticut)紐哈芬(New Haven)著名的私立霍普金斯中學(Hopkins Grammar School,New Haven)畢業,同年考入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當時耶魯並沒有設立建築相關學系,直到1908年藝術學院才開始教授建築課程,1916年正式成立建築系(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而「建築」漢文的來源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建築的日文讀法是Kenchiku),而中國以前稱建築為「營造」。

現代學院式的建築教學最早是在1890 年才在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出現。

參見──

(Ⅰ)徐畢三浩:《簡略十九世紀的東亞變革與「建築」誕生的關係(中日篇)》。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耶魯大學藝術學院】。

(Ⅲ)王敏穎:《建築史在西方與中國專業學院中的定位~從十八世紀迄今》(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7期/民國106月研究論文,第63〜72頁)。

(註三)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亨利․墨菲】。

(Ⅱ)《華人百科》之【亨利․墨菲】。

(註四)中南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主校區位於嶽麓山南麓。現為中國大陸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是首批進入大陸「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其前身──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與中南工業大學三校於2000年4月合併組建為中南大學。

另湘雅醫學院被中南大學合併後,全稱改為「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中南大學】。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註五)參見--

(Ⅰ)黃蘭翔:《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廣場出版),p17、34。

(Ⅱ)王軍:《民國南京城牆存廢之爭》(新浪新聞網)。

(註六)參見──張棠:《蝴蝶之歌~張棠文集》(獨立作家),p98。

(註七)參見--黃蘭翔:《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廣場出版),p339。

(註八)參見──徐畢三浩:《簡略十九世紀的東亞變革與「建築」誕生的關係(中日篇)

(註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亨利‧墨菲】。

(註十)參見──王進坤:《呂彥直作品「中山陵」及楊廷寶作品「中山陵音樂台」~江南建築

而黃蘭翔教授在他所寫的《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一書中則指出,蔣中正所領導的國民黨利用中山樓的興建與紀中山陵的儀式,目的在昭告天下,南京政府繼承了中國政權的正統性。

參見--黃蘭翔:《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廣場出版),p16。

(註十一)《首都計畫》對建築形式作了明確規定:要以「中國固有之形式」。提出「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吾國美術之優點」的原則,宏觀規劃鑑於歐美,微觀建築形式採用中國傳統建築。不過這個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單指明清時期的中國北方皇家建築形制。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首都計畫】。

(註十二)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金陵女子大學】。

(註十三)參見──

(Ⅰ)杭侃:《燕園貝公樓記趣:設計者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理解不到位》(北京日報/2018年03月30日)。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廡殿頂

(Ⅲ)中文《維基百科》之【歇山頂

(註十四)參見──王炳根:《玫瑰的盛開與凋謝:冰心與吳文藻(1990~1951年)》(獨立作家),p328。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