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受挫的馬德里氣候談判!機會正在流失的台灣如何定位自己?

2019-12-28 05:50

? 人氣

圖片來源:Flickr / UNclimatechange
從左到右:西班牙環境部長特雷莎·裡韋拉(Teresa Ribera)、智利環境部長 / COP25大會主席卡洛琳娜·施密特(Carolina Schmidt)、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長派特裡夏·埃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圖片來源:Flickr / UNclimatechange

面對跛足的氣候公約,台灣如何自處?

綜上,本次會議的發展或許可以用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反退來形容。然則,氣候公約就是一個傳統的國際政治舞台,要將197個氣候公約締約方(巴黎協定則為186個)的各自利益置於一爐確實不易,這種遲滯也是常態。台灣因一直未能獲得公平與會的機會,欠缺國家領袖親自與會的感動與承諾,導致國內一方面輕忽氣候公約帶來之挑戰與機會,另一方面,則因必須以非政府組織之活動作為表彰台灣價值的舞台,而陷入國人在理解公約上的斷簡殘篇。以每年氣候公約大會期間的國內反應而言,主要不出對於候變遷極端事件與科學研究的憂心,以及台灣在某個外國NGO氣候政策績效評比的貶抑,而相對於各個國家如何展現其價值、掌握危機、承擔責任、開創機會,則少有涵蓋,甚至對於國家重大開發計畫、援外個案、乃至具優勢之綠色科技本身可以透過加值,用於履行國家減碳承諾之用,並轉換為國際氣候資產或碳資產,來帶動並降低我國低碳經濟與貿易轉型成本、創新永續產業之就業機會,顯然均未有通盤的理解與掌握。檢視我國的氣候政策的發展脈絡,從資源投入與事務規劃來看,能不說就幾乎是以能源政策為主導嗎?這與國際社會的發展係以能源政策來支援氣候政策大異逕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不是也不該是氣候政治舞台上孤獨的旅人

在第23屆大會後,個人嘗指出:「一位法國人(Pierre-Yves Baubry)在他的Twitter上,寫了這麼一段向COP23提問的話,他說: “Could the #Talanoa spirit go as far as inviting #Taiwan to your proceedings? According to @Germanwatch. Taiwan is the 7th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most at risk …”。是的,或許這個提問道盡了台灣所處國際政經局勢的現實⋯」。實則,一如蔡總統的就職宣誓所強調:「我們也不會在防制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缺席」,一直以來,台灣始終堅定支持聯合國氣候公約之目標,期間歷經1992年的里約宣言、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台灣均相對的透過全國能源會議、立法、行政方案與國際參與,具體對於全球因應氣候變遷挑戰的努力作出貢獻。

如今,巴黎協定成敗似乎已無法寄望於此次25屆的締約方大會了。通過其規則書(Rulebooks)的努力,先是回溯至去年波蘭卡托維茲會議的功虧一簣,之後雖經過今年5月第50屆工作會議、9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的持續努力,以及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的大聲疾呼,迄今仍是「咫尺之遙」,「難涉如九關」。一如國際網路媒體Climate Home News所言:捍衛氣候之先鋒與落後者間之差距呈現前所未有之差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