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龍應台的「好歌」與「壞歌」

2017-01-05 07:00

? 人氣

「在當下的情境里,唱的就是大河波浪,詠的就是稻花白帆,歌所帶出來的個人記憶當然不同,可能是往日初戀,可能是家國情懷,可能是某種不堪回首,可能什么都沒有,就是那簡單美麗的旋律……。」

「當一個半小時的演講被切出一個碎片,然后那純淨自然、敞開傾聽的片刻突然變成一個刀光劍影的東西,我只能說,這樣充滿猜疑地活著,不累嗎?」

她最後的結語是,「有時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罷了。」不過這種說法只引來更大的風波。不僅引發許多官媒的抨擊,連《環球時報》評論員,知名「左炮」單平仁也開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篇評論指稱,龍應台完全成長於台灣的「小環境」,曾經當過文化部長,與大陸交流頗多,卻沒聽說過《我的祖國》這首歌,「反映了她眼界的局限性」。她表現出「小清新」的執着與清高,「她應當對這樣的局限性,尤其是她的國家認同缺陷有清醒認識。」那麽,即使她曾聽過,就一定會認同?顯得有視野嗎?

從「一首歌事件」來看,兩岸民衆和知識分子在不同的生活軌道上成長,必然有着巨大的思想與意識形態的差異,雙方的主流價值是根本無法相互調和的。舉最近敘利亞政府軍在俄羅斯的之下收復阿勒坡城列子,臺灣的知識分子,會認爲這是獨裁者的勝利,民主、自由、人權的悲劇和大倒退。

但對於大陸人而言,即使是自由派的知識分子,也會認爲這是值得慶幸,「西方陰謀」的挫敗。「阿拉伯之春」不僅讓中東陷於動盪和不安,也讓整個歐洲在難民潮之下「中東化」。而美國永遠利用別人災難,來維持自己的世界霸權。

過去8年,每年數萬陸生來台留學或交換,一年幾百萬陸客來旅遊。但兩岸間相互的認識和瞭解,並沒有因此加深。觀念和價值的衝突越來越嚴重,只看到兩岸網民在社交網路上間更多謾罵和憎恨。

「龍應台們」或「單平仁們」,是根本無法用各自「自由主義」、「愛國主義」的信仰和價值觀來說服對方的。而是要學會彼此剋制,不要輕易冒犯對方。試想,龍、單兩人如果有機會同台,會擦撞出什麼火花?所謂尊重與聆聽,恐怕都成了毫無交集的虛應一場。

*作者為專欄作家,獨立評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