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水晶球」歷史悠久 源自19世紀英國海港的「時間球」

2017-01-02 20:10

? 人氣

每年的跨年夜,美國人都會打開電視欣賞紐約市「時報廣場」的水晶球。這顆巨大的水晶球隨著倒數跨入全新的一年,整點時間到,水晶球會由時報廣場的頂端落下,這已成為了美國的年度標誌。其實追溯至20世紀初,水晶球落下儀式的起源是有校正時間功用的「時間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水晶球可以產生1600萬種顏色及大量的花樣。(取自Time Square Ball 官網)
水晶球可以產生1600萬種顏色及大量的花樣。(取自Times Square Ball 官網)

今年的水晶球約5300公斤,由2600片水晶三角型組成,其中288片是全新的水晶三角型, 配合今年的主題「天賜仁愛」(Gift of Kindness)。水晶球載有3萬2000顆發光二極體(LED),可以產生1600萬種顏色及大量的花樣。這一次的跨年夜吸引近200萬人聚集在時報廣場(Times Square)慶祝新年的來臨。

288片是本次全新的水晶三角型, 配合今年的主題「天賜仁愛」。(取自Time Square Ball 官網)
288片是本次全新的水晶三角型, 配合今年的主題「天賜仁愛」。(取自Times Square Ball 官網)
2016/2017跨年活動將至,美國紐約市「時報廣場」的水晶球已做好準備(AP)
2016/2017跨年活動將至,美國紐約市「時報廣場」的水晶球已做好準備(AP)

水晶球源自英國早期的「時間球」

根據南美以美大學(SMU)歷史系教授麥克洛森(Alexis McCrossen)的專著《現代時間標誌:時鐘,手錶和其他計時器在美國的歷史生命》,第一顆的「時間球」分別建造於1829年的英國海港朴次茅斯(Portsmouth)和1833年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時間球」有足夠的大小和高度,讓遠在港口的船長透過它校正時間。

時間球,格林威治天文台(ChrisO@Wikipedia / CC BY-SA 3.0)
時間球,格林威治天文台(ChrisO@Wikipedia / CC BY-SA 3.0)

儘管「時間球」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水手,但卻成了許多濱海地區的景點。每逢中午12點之前的15分鐘, 會有人群聚集在「時間球」周圍,只為一睹計時員操作。麥克洛森說:「鋪上黑色或紅色帆布的球,會先升到頂端,在中午12點整的時候就會落下。這時你可以校對時間。」

時間球,英國布萊頓(Tessier@Wikipedia / CC BY 2.5)
時間球,英國布萊頓(Tessier@Wikipedia / CC BY 2.5)

全球曾有多達11顆「時間球」

1844年的時候,全球的「時間球」多達11顆。1845年,美國海軍部長下令在華盛頓的美國海軍天文台(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搭建一個「時間球」。1845年至1902年期間,多個地點開始搭建「時間球」,包括舊金山的電報廳(Telegraph Hall)、波士頓的州議會大樓(Boston State House)、甚至是少為人知的小鎮──例如內布拉斯加州的克里特(Crete)。

麥克洛森表示,政府機構為了掌握時間控制權而建立「時間球」,但這個方法有些缺陷,例如它們經常在錯誤的時間落下。一旦出錯,報紙就要發啟事告訴讀者「時間球」太早或太晚落下。

時間球,波士頓州議會大樓(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時間球,波士頓州議會大樓(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無線電發明,「時間球」更自動化

後來,無線電的發明讓時間訊號能透過電纜傳輸,以致「時間球」的落下更自動化了一些。例如,1877年建立於紐約市政府附近的西聯電匯(Western Union Telegraphy)總部頂樓,就可以接收美國海軍天文台的訊號。

到了19世紀末,不再實用的「時間球」已經失去校正時間的功能,但裝飾性還在,也扮演象徵性的角色。

時間球,美國海軍天文台(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時間球,美國海軍天文台(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07年,紐時大樓也球起球落

1907年紐約禁止施放煙火,迫使《紐約時報》找到新方法慶祝新年。紐時當時的老闆奧克斯(Adolph Ochs)受西聯匯款大樓的「時間球」啟發,在時報大樓(Times Tower)安排了一個約317公斤重的鐵和木製球,順著大樓的旗桿由上往下落。

後來「時間球」取代了紐約的煙火,成為跨年夜的傳統。隨著時間與科技不斷的發展,演變至今天的水晶球,採用LED點亮,但概念其實還是當年的「時間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