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如何落實補救教學成效

2017-01-02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全面免試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因此未來高中高職依免試入學多元比序所招收到的學生,一定會比以前依高中職聯考或國中基測所招收的學生更具有多元的個別差異。(示意圖,取自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作者認為全面免試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因此未來高中高職依免試入學多元比序所招收到的學生,一定會比以前依高中職聯考或國中基測所招收的學生更具有多元的個別差異。(示意圖,取自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逐步達成全面免試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因此未來高中高職依免試入學多元比序所招收到的學生,一定會比以前依高中職聯考或國中基測所招收的學生更具有多元的個別差異,不管是學業成就或特殊才能上。而最近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國際評比報告,都不約而同指向台灣中小學生學習落差極為嚴重,形成了「一個教室、兩個世界」的現象。其中一項報告是科技部公布2013~2014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數學成績,台灣中小學學生個別差異、程度落差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另一項報告是科技部補助中研院歐美研究所使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歷年評比成績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學生數學成績好壞的差距,隨著年齡增加越拉越大。足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之後,各高中職必須正視同一學校裡學生個別差異加大的事實,加強思考並提出具體解決的方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推行12年國教,學校仍瀰漫著考試的氛圍。(取自《想飛的十五歲》紀錄片)
作者指出台灣中小學學生個別差異、程度落差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示意圖,取自《想飛的十五歲》紀錄片)

補救教學能有效彌補城鄉落差嗎?

科技部公布2013~2014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數學成績,台灣中小學學生個別差異、程度落差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最好的國家跟最差的國家的差距是245分,但是台灣的差異超過300分,差不多是差距7個年級的水平;也就是說10年級的小朋友如果是落後的話,可能只有3.4年級的水準。

科技部補助中研院歐美研究所使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歷年評比成績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學生數學成績好壞的差距,隨著年齡增加越拉越大。台灣國二同班學生之間的數學表現差距,是全球第一,為英國、新加坡的五倍,是美國的4倍,是香港與澳洲的3倍,且這個差距懸殊的情況,普遍存在於各地國中。

教育部因應高中職學生學習成效落差問題,編列一年八千餘萬元經費進行學生學業成績的補救教學,其對象包括高二、高三學生成績在同年級倒數25%的學生,以及103學年度高一新生,國、英、數3科會考成績C(代加強)學生,共超過5 萬人,其中高一新生就佔了4萬8千7百多人,共132所學校申請補救教學經費。

另為改善國中小學學生程度嚴重落差的問題,也針對中低收入戶或學習成績低落的學生推動補救教學,師資8成由現任老師擔任,另2成由退休、代業老師或大學生擔任,至今已有16萬名中小學學生參加,其中6成有進步。不過,綜觀政府因應學生個別差異落差加大問題的政策成效,似乎仍不足以能有效地將偏鄉或貧窮學生的低學業成就提升,或解決高中職今年新面臨的學生多元落差加大的問題。  

即使推行12年國教,學校仍瀰漫著考試的氛圍。(取自《想飛的十五歲》紀錄片)
作者認為綜觀政府因應學生個別差異落差加大問題的政策成效,似乎仍不足以能有效地將偏鄉或貧窮學生的低學業成就提升,或解決高中職今年新面臨的學生多元落差加大的問題。(示意圖。取自《想飛的十五歲》紀錄片)

具體建議: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學校的責任,教好每一個學生則是教師的專業。面臨台灣教育新的生態環境,一方面要接受同一學校、同一教室學生多元個別差異加大的事實;一方面則更要落實補救教學的成效。藉此機會學校辦出特色,教師精進教學、改變評量方式,努力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

進行高一學生的全面普測:

為了解學生學習起點行為的差異,應進行高一學生的全面普測,先是學業成就,後是特殊才能,診斷學生的各方面表現,以作為教學、適性輔導的依據。

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

因應教室的學生多元差異擴大,未來教師一定無法以考試領導教學或只拘泥於單一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精進教學策略、運用彈性分組教學、鼓勵發問思考、翻轉教室、改變評量方式,以營造多元優質的學習環境。

即使推行12年國教,學校仍瀰漫著考試的氛圍。(取自《想飛的十五歲》紀錄片)
作者認為可透過線上檢測,一旦發現學生哪方面學習成效落後未達學習目標,即可進行小班或一對一的補救教學。(示意圖,取自《想飛的十五歲》紀錄片)

實施客製化的補救教學:

可透過線上檢測,一旦發現學生哪方面學習成效落後未達學習目標,即可進行小班或一對一的補救教學。

強化適性輔導發展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發展是以學生能力與適性發展為課綱設計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課程銜接性與學習科目間的統整性。

要推動特色課程發展:

特色課程規劃與實施目的在引導學生多元發展、鼓勵學生適性入學、強化學校的辦學特色,進而推動創新教育。未來,教師應配合學校「特色課程」、凸顯學校的教學特色,以提供學生適性、多元與創新的學習機會。

總之,在全面免試之後,未來高中高職一定會招收到比以前更多元且個別差異加大的學生。因此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提出因應策略,落實補救教學成效,才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帶好每一位學生,也才能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進而提高社會大眾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滿意度。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