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一場被遺忘的種族滅絕 非關納粹猶太,但兇手仍是德國人

2016-12-30 08:45

? 人氣

被鐵鍊綁成一排的赫雷羅人。(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被鐵鍊綁成一排的赫雷羅人。(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光復中學納粹扮裝事件激起各界對歷史的討論,巧合的是,德國政府也在27日展開針對自身種族滅絕罪行的賠償談判,但這次賠償的對象不是猶太民族,而是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德國於2016年承認其在殖民非洲期間,系統性屠殺反抗殖民的赫雷羅與納馬族人,近日雙方終於啟動談判,商討如何賠償、彌補這起被世人遺忘近一個世紀的悲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談到種族滅絕(genocide),率先想到的往往是數百萬猶太民族經歷的大屠殺慘劇,地獄般的集中營景象令人為之膽寒。但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非洲西南部就已出現過大屠殺和集中營暴行,而且始作俑者也是德國。

19世紀末,正值歐洲第二次殖民潮「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高峰,非洲大陸被英國、法國等國瓜分殆盡,剛統一不久的德意志帝國亟欲擴張海外勢力,努力佔領了零星幾個地區,其中之一就是位於南非上方的德屬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即為現在的納米比亞(Namibia)。

1890年德國佔領西南非洲全境,儘管當地部族不斷反抗,還是敵不過武器精良、訓練嚴謹的德意志軍隊,只能眼睜睜看著賴以為生的土地和牲畜被奪走,並在自己的家園內淪為白人的奴隸。

1904年,一支名叫赫雷羅(Herero)的部族受不了殖民暴政而發動起義,在一場衝突中殺死數十個德國平民,原本屬敵對部族的納馬族(Nama,舊稱納馬夸Namaqua)也與赫雷羅並肩作戰。德國派出托塔將軍(Lothar von Trotha)領導1萬5千名士兵無情鎮壓,是為「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

率領赫雷羅人起義的首領瑪哈雷羅(Samuel Maharero,左)(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率領赫雷羅人起義的首領瑪哈雷羅(Samuel Maharero,左)(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衛報》(the Guardian)披露,當時托塔將軍下令,只要是赫雷羅男子格殺勿論,許多赫雷羅女人和兒童也被射殺、強暴或虐待,或者整批被趕入一片荒蕪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井水被下毒、食物來源也被切斷。這條殘酷命令傳回歐洲後,德國政府下令撤銷,但新的政策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是把造反的人統統送進集中營。

納米比亞的集中營共有5座,主要位於納國南部港口呂德里茨(Lüderitz)外海的鯊魚島(Shark Island)。它們和納粹大屠殺集中營極其相似,除了可怕的勞動和虐待之外,德國殖民者也在非洲俘虜身上進行慘無人道的生物實驗,據記載,當時甚至有3000顆赫雷羅人的頭顱被運送到柏林,以供德國科學家研究非洲民族是否為「次等人種」。

被送往德國研究的赫雷羅人頭顱。(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被送往德國研究的赫雷羅人頭顱。(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05年至1908年間,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族人死去,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在集中營奴役下勞動至死,或者因為營內極端惡劣的環境而病死。4年之內,估計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直到1908年納馬族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德國無暇顧及殖民地,當時殖民南非的英國趁機攻入西南非洲,也在此實施種族隔制度(Apartheid),赫雷羅與納馬屠殺就此被湮沒在歷史裡。直到1980年代南非走向民主化和種族平等,納米比亞的境況才開始為人重視,聯合國於1985年承認該場屠殺符合「種族滅絕」的定義,也取代1915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犯下的亞美尼亞大屠殺,被定調為20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事件。

一幅描寫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的畫作。(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幅描寫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的畫作。(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90年,納米比亞脫離南非獨立建國,也開始向德國政府施壓,要求德國為殖民和滅絕暴行道歉、賠償,甚至曾向美國法院提出控告德國的訴訟,只為喚起國際社會注意力。2004年、大屠殺發生的100年後,德國才第一次有官員承認這起悲劇確實是「種族滅絕」,德國國會於2016年7月正式向納米比亞道歉。

史學家認為,赫雷羅與納馬屠殺不但是20世紀第一場泯滅人性的種族滅絕事件,更為日後的納粹德國提供了「榜樣」和根基,針對猶太民族發起清洗時更得心應手。

「我們的族人犧牲了,土地和牲畜被奪走,語言、文化和尊嚴都被摧毀。」,就讀納米比亞大學的赫雷羅女大生穆因江葛(Esther Muinjangue)表示,當時有好幾千名倖存的赫雷羅女性被德國人占為己有,「我的曾曾祖父就是德國人,但那種關係不是出於感情,而是暴力的產物。」穆因江葛說。

據聞當年有許多赫雷羅與納馬受害者被吊死在這棵樹上。(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據聞當年有許多赫雷羅與納馬受害者被吊死在這棵樹上。(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但是,納米比亞的民族問題至今仍未落幕,直到今日,歐洲白人(含德、英、荷、法等)只佔了納米比亞人口的8%,仍掌握了該國大部分的財富。當時近乎被滅族的赫雷羅人與納馬人,從來沒有拿回祖輩被奪去的土地。

「我們住在極度擁擠、人口過剩的原住民保留地,簡直就像是現代的集中營,而原本屬於我們的肥沃土地,還在那些屠殺我們祖先的人的後輩手裡。」一名赫雷羅運動人士庫圖歐(Veraa Katuuo)說,「如果德國願意賠償,我們就可以從他們手裡把土地買回來。」

德國方面,雖然已正式道歉,並開始啟動賠償程序,主要談判負責人波倫茲(Ruprecht Polenz)卻說,不可能將賠償金直接付給屠殺受害者的子孫,而是會轉為援助的形式,交給納米比亞政府。但根據納米比亞媒體報導,德國在2011年就曾提供1億2千7百萬歐元的援助,可是全被撥給其他地區建設之用,絲毫沒有惠及赫雷羅族和納馬族。

因此,德國立場大大激怒遠從非洲前往柏林談判的納馬代表,波倫茲還在談判桌上表示「這場屠殺無法跟猶太大屠殺相比」,納馬代表當場奪門而出。「我們認為,德國政府只想道歉、不願賠償,這不但侮辱了納米比亞人和受害者家屬,更侮辱了整個非洲和人性尊嚴。」

赫雷羅族談判代表魯柯洛(Vekuii Rukoro)說:「告訴你,赫雷羅族和納馬族永遠不會放棄,我們會繼續向世世代代的德國政府宣戰。」

但部分學者指出,一一賠償受害者家屬並不切實際,德國歷史學者茲梅赫(Jürgen Zimmerer)說:「賠償納米比亞人等於創下先例,比利時需要賠償剛果、法國要賠償阿爾及利亞……還有其他的殖民帝國,也許還能追溯到黑奴貿易。」

茲梅赫說:「赫雷羅後裔也了解這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