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彭薩科拉槍擊案-「焦慮」的美沙關係?

2019-12-22 07:10

? 人氣

此外沙烏地也善於利用美國的遊說政治(Lobbying)來經營自己的形象,並獲取政策利益。例如偉達公共關係顧問公司(Hill+Knowlton Strategies)自1982年起便受僱為沙烏地遊說,911後沙烏地又僱了Qorvis、BGR集團、波德斯塔集團(Podesta Group)等公關公司;甚至連智庫也牽涉其中,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東政策委員會(MEPC)等皆收過沙烏地政府的捐款。種種經營,想必沙烏地十分明白,要維繫美沙關係,經濟與安全等結構性條件固然重要,但若能直接在上游處讓美國政府官員相信親沙政策的必要性,便多一層保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911事件過了十七年,家屬傷口依然隱隱作痛。(圖/維基百科)
911事件至今,家屬傷口依然隱隱作痛。(資料照,圖/維基百科)

屢被忽視的根本問題

此次犯案的沙烏地軍官之所以能赴美受訓,憑藉的是1951年《共同防禦援助協定》和1977年《美國軍事訓練團(USMTM)協定》所建立的軍事合作框架,可說是「美沙聯姻」的見證。此案最後或許將以個人行為結案,然而美國政府與民眾可能也心知肚明,倘若今日兇手是其他國籍的阿拉伯人,例如伊拉克或敘利亞,其所獲得的媒體待遇絕對遠低於沙姆拉尼,即便沒有任何證據,光阿拉伯人這個身分,便極有可能使其在第一時間被報導成恐怖分子。沙烏地儘管國際形象不佳,卻屢有美國力挺,美國民眾雖常以「被和諧的911事件」譏諷兩國狼狽為奸,卻難以撼動美國的對沙政策。

但美沙雖長期結盟,卻極度倚仗結構性的共同利益,除了石油經濟外,還有對死敵的共抗意識,這對象過去是蘇聯,現則是恐怖主義與伊朗。然而兩者交好將對彼此構成一定程度的焦慮,首先沙烏地因在國力上不如美國,故不得不考慮「被拋棄」的境況,過去在冷戰期間沙烏地也曾暗自向蘇聯遞出橄欖枝,只是雙方最後仍因阿富汗而交惡;此外美國在中東樹敵不少,尤其是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觸怒了不少阿拉伯國家,與美交好的沙烏地因此必須承受盟友的外交成本,竭力標舉自己的兩聖地監護人、阿拉伯國家身分,並小心維繫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以免被扣「阿奸」的帽子。

無獨有偶,美沙結盟下,美國也有要付的代價與成本。沙烏地不僅政治制度、統治理念與美國大相逕庭,其國際形象、人權紀錄也不怎麼體面;而美國平日干涉他國內政時,總是人權、自由主義話語喊地喧闐如雷,面對沙烏地卻原則盡失,記者哈紹吉案便是最好的例子。倘若沙烏地瘋狂出包,美國又硬要護航,那麼其威信注定只會一再失血,這便是焦慮之所在。在現行結構下,美沙結盟仍會固若金湯,但只要利益結構有所變化,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也不過是早晚的事。

*作者為《中東研究通訊》專欄主筆與《端傳媒》特約撰稿人。本文由《中東研究通訊》公眾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