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治束縛下的台灣社會運動—一個社運參與者的觀察

2019-12-17 06:00

? 人氣

台灣不需要欽羨當年西雅圖抗爭達成聯合陣線的理想,台灣的高雄市也終於達成了,這是讓人振奮的一刻。遙想先前2016年8月中,高雄塩旅社舉辦綠黨夏季工作坊「路徑─政治實踐的方向」,高雄在地的社運者不斷思考勞工運動和環境運動如何結合,但是這兩者之間,具有矛盾與實踐上的困難,當時仍尚未具體形成「紅綠聯盟」。克萊恩所說的跨越差異,甚至越過領域與國界,在現實生活的具體實踐中是如此艱難。回想過去的台灣歷史脈絡中,台灣走過一九八○年代對抗國民黨與黨國戒嚴體制的時期,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無論是各種議題,甚至是統獨立場的表態,彼此之間有聯合也有對抗。解嚴以降,台灣內部的多元聲音逐漸浮現,至今統獨立場已凌駕各種社會議題,公民將自身主體的慾望投射到政黨政治,企求政黨勝選、滿足某種願望得以實現,此願望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統獨」議題成為主體焦慮的主要因素。最終,此焦慮快速集束在政黨政治的表態上,社會議題被壓抑,變成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賽,這個現象令人不勝唏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裡還是要先回到老車與空汙防治的議題上。2018年時,空汙問題和老車汰換問題被連結起來,老車車主並非反對汰換老舊車輛,而是反對政府沒有配套措施,批評「移汙換固汙」的政策是拿社會底層的百姓開刀,並未真正重視工廠的汙染排放監控。畢竟各種類型的吊車、卡車或機具,單是一部車輛的花費,恐怕就要動輒上百萬,而以此為生的工人為數眾多,會危及他們的生存,因而不同縣市的駕駛們紛紛組成自救會,最後匯集成流。此次事件,意外促成老車自救會和環保團體一同抗爭,雖然各團體之間有不同的奮鬥目標,但此次勞工與環保團體站在同一個陣線,可說是十分難得的機會。

2016年8月13日,高雄塩旅社,綠黨夏季工作坊「路徑─政治實踐的方向」。(作者李亞橋攝)
2016年8月13日,高雄塩旅社,綠黨夏季工作坊「路徑─政治實踐的方向」。(作者李亞橋攝)
2018年8月17日,老車自救會於台南市政府前抗爭。(作者李亞橋攝)
2018年8月17日,老車自救會於台南市政府前抗爭。(作者李亞橋攝)

從社會議題到政治關懷,以及一些困境

雖然關注政治不分勞工或環保團體。像是關注環境問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夥伴們,他們關注空汙議題已長達十餘年,當中參與各種抗爭、環境評估,甚至是實地調查的過程,扎根地方、落實具體的在地實踐,這些過程都十分艱辛;與此同時,地球公民基金會並未因此捨棄政治的關注和參與,在政治議題上保持持續監督、批評市政的角色。然而,社運團體也因為藍綠對立與統獨意識形態的強化而產生困境。這個統獨意識形態識什麼?即是在「韓粉」的「保衛中華民國」口號,以及綠營的「亡國感」之中產生。那麼,當下統獨意識形態的「困境」又是什麼呢?也就是在上述統獨意識形態的對立之下,公民紛紛政治選邊站,並且將政治選擇擺放到第一順位,社會議題集束在政黨利益的考量之下,為政治服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