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人革天命,政績不符民意就能覆舟

2019-12-15 05:50

? 人氣

(取自劉君祖經典講堂)

(取自劉君祖經典講堂)

《易》簡以成 ——汝聞天籟乎?

《繫辭傳》第一章以「易簡以成」為題,既有破題也有結論的意思。「成」就是成功,成功即大成之意。人生自幼努力奮鬥,從一開始的佈局規劃,到後來的辛苦打拼,總是希望最後有所結果,就是為了達到「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易經》中所揭示的成就法門(無論是修行或是在俗世奮鬥),就是「易簡」,也叫「簡易」。也就是要達到有所成就的第一步驟。

傳統上認為《易經》有三層意義:分別是「不易」、「變易」和「簡易」。 

一、「不易」:

指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是人類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面對流轉人世的表像下所體會和掌握的具有價值、可以永恆留存的傳世經驗,即「萬變不離其宗」所「宗」之根本,可以作為短暫生命過程中,值得人生奮鬥追求的目標。

二、「變易」:

也就是改變 (change) 的意思,指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有形世界中的種種變化現象。佛家論「剎那」,《論語》中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認清楚隨時間長河似後浪推前浪式的流變,所淘洗殆盡後,發覺其中可以依循、可以安身立命的定位,作為回顧歷史、掌握現在和擁抱未來的準則。

三、「簡易」:

就是在體認變易的事實,參透不易的本質,所掌握的面對人生處世的態度;也就可以執行,可大可久,落實於日用平常中的作法,所以說「簡易」是成就德業的不二法門。

20191122-(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易經》雖曰「易」,卻也實在不容易,故有「簡易」作法。在《繫辭》開宗明義第一章中,就以「簡易」切入命題。

在原始佛教中提到修行法門,基本判准就是「三法印」的說法,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大智度論》其中觀宇宙萬象,看起心動念,無論是氣運流行,人情變幻,均無有固定,一切無常,可與「變易」呼應。而「諸法無我」則簡單方便,不起執著念,沒有分別心,就是修行作法,可以視為「簡易」的代表。

「涅盤寂靜」正是天道最終所證的境界,穿透一切相而如如不動,悟在其中,也是《易經》中「不易」的結論。因此,《易經》成集之時,未受佛教影響,但兩者所言共證之境,卻可以相通而互為呼應,證明聖人(覺者)所見者同。

《繫辭》開宗第一章點出《易經》最重要的基本精神在乾、坤之道,並逐步開展出天地的風貌,因此「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就以「易簡」分出「乾」、「坤」的特性。

至於首段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節,由於在立論、文氣等方面具有相當多爭議,被認定應是後世加入的衍文,以作為政治干預思想的手段,因此,課程中不就此節討論,直接由次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開始講授。第一節部分僅就其斧鑿之處說明。

《繫辭》的編纂被認定與孔門弟子有關,其中,文氣與精神與儒家的想法無二,雖也有摻入道家思想,但基本上可以視為是儒家的作品。

《繫辭》讀起來語氣鏗鏘連貫、欲罷不能,字字珠璣。據研究,為文之時應自春秋戰國起一直有所增修,定稿于西漢初年。

這幾百年來,不僅將先秦活潑的時代精神反映出來 (按:因此綜合儒、道各家精要論述),思想家可在不同諸侯國間尋找自己理論發展的舞臺,沒有「一言堂」定於一尊的包袱和壓力。

但這種風氣到秦漢一統天下的帝國,就不再被鼓勵,甚至於受到禁止和打壓。西漢承秦制度,開始進行思想控制,不再允許諸家在思想和言論上享有那麼大的自由。特別是西漢董仲舒上書漢武帝《天人三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目的在於政治上的中央集權,以求國家穩定,對任何影響王權統治的思想、論述、學說等,都嘗試以國家手段滲透干預。

這種「准國家意識」的操作,雖奠定了儒學後世千百年的影響力,卻也永遠地斫傷了中華文化在思想上的生命力,以至日後益趨衰落,在明清君主專制下,君臣間的關係已從「臣哉,鄰哉!」的對等關係到上下尊卑的「奴才」(奴僕)關係。

而以國家機器的力量來控制思想,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修訂古籍,整理文物,所以各朝代都對此大量投入,把「有礙觀瞻」的思想言論加以文飾,所以南宋科舉以朱注《四書》為本,清有紀曉嵐主持《四庫全書》的修訂,背後都有其政治上的目的。

掌握了這個精神,接下來我們分析第一段的文句: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這一段的精神明顯然與《易經》相悖,首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有問題,「尊」、「卑」本是人為的概念,「定」就代表不會再改變,也隱喻永無翻身的可能。

下句「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更將封建觀念牢牢鎖死。這起始命題就讓人疑竇。首先「天地」如何劃分?天道的秩序為何?且與他章和《易經》卦象所陳述的立意都不相同。

 《易經》作為傳世經典,陳天道于千古,自然呼應古今,就現今科學上的理解,太陽系已有50億年的歷史,在過程中時時都在改變,沒有確定不變的格局。因此,以「定」作結論,基本上就過於武斷,另外,以人為判斷來分尊卑高下,更沒有道理。

在《繫辭上傳》中有「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第七章) 及《繫辭下傳》有「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第十二章)明白點出天地為「設」位,也就是假設,用設定的前提來討論(問題),是「暫時如此」,以有效運作、理解。

而「革卦」中談人革天命,不認為是僵硬的尊卑已定,而是活潑、動態的表現,是可以翻轉變化的。因此,上位者若不能以政績讓人民信服,就可能因此覆舟,絕對不是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本文為作者《繫辭傳》講座筆記文稿(石粵軍紀錄),原刊劉君祖經典講堂,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