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稱「台灣人同意不獨立」? 學者宋承恩:國民黨過去立場造成誤會

2016-12-19 10:44

? 人氣

歐巴馬日前表示,「台灣人民同意,只要能持續享有某程度上的自治,就不會逕行宣佈獨立」。對此國際法學者宋承恩18日指出,這是「前國民黨政府留給我們的遺產」,也是「一中框架」的由來。(資料照,陳伯聖攝)

歐巴馬日前表示,「台灣人民同意,只要能持續享有某程度上的自治,就不會逕行宣佈獨立」。對此國際法學者宋承恩18日指出,這是「前國民黨政府留給我們的遺產」,也是「一中框架」的由來。(資料照,陳伯聖攝)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於白宮的年終記者會上表示,「台灣人民同意,只要能持續享有某程度上的自治,就不會逕行宣佈獨立」。許多台派人士對此不能接受。國際法學者宋承恩18日指出,這是「前國民黨政府留給我們的遺產」,也是「一中框架」的由來;其實,台灣1991年修憲造成的「事實憲法變遷」,已讓台灣在法律上成為獨立於中國的主權國家,但國際上顯然還不太了解這個理論,「這是我們要繼續努力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宋承恩出席台教會的「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體」研討會,發表論文「主權想像與國際組織參與」,從國際法學界如何看待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思考台灣的國家地位及國際參與;他質疑台灣的國家地位(statehood)可以用堆積木的方式處理(incremental consolidation),主張參與國際組織須「步步為營」,不要為了參與而參與,了解參與的模式更重要,若模式不對,寧可不參與。

2016-12-19-台灣教授協會「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體」學術研討會-苗博雅-吳叡人-賴怡忠-宋承恩-石秀娟攝
台灣教授協會舉辦「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體」研討會,從國際法角度探討台灣主權問題。(資料照,石秀娟攝)

宋承恩:「事實憲法變遷」證成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

台灣滿足所有成為國家的客觀要件,卻不被承認。宋承恩引述英國著名國際法學者克洛福(James Crawford)在《國際法下國家的成立》(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的論述指出,克洛福認為,這是因為台灣從未宣稱自己是有別於中國的獨立國家;其次,國民黨政府過去的立場,也造成國際上的誤會。

宋承恩指出,歐巴馬在年終記者會回答關於台灣問題的談話,仍是在美國的一中框架下,也就是美國認知到中國對一中的立場,而並沒有採取中國版的一中立場;至於歐巴馬提到,「台灣人民同意,只要能持續享有某程度上的自治,就不會逕行宣佈獨立」,他認為,歐巴馬是根據1972年美國推動對中關係正常化簽的《上海公報》,其中,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acknowledge)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歐巴馬這段談話引起台派反彈,認為台灣人其實沒同意過。對此,宋承恩指出,1949到1971年間,當時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的確都是以與中國政府在爭取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為標的,這段事實也必須認識、面對,這也是一中框架的由來。

161218-「更新主權的想像 實踐當代的主體」學術研討會。(甘岱民攝)
台灣教授協會18日舉辦「更新主權的想像 實踐當代的主體」學術研討會。(資料照,甘岱民攝)

宋承恩指出,正如國際法學者陳隆志及當時的憲法學者在2000年出版《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說的,經過1991年修憲,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承認對岸統治權的合法性、將憲法地域效力限縮於台灣等改變,台灣事實上已主張它是有別於中國主權、法律上的國家,實際上也維持這個事實狀態。

宋承恩指出,這個「事實憲法變遷」證成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的理論,國際上或許還不太了解,「因為沒有另外一個例子是這樣」,這是學界需要努力的。

「不是參與就一定好」 宋:特殊參與模式恐讓台灣「港澳化」

在台灣的國家地位沒解決前,宋承恩認為,國際參與難以突破,他在論文中挑戰舊有的思維,質疑:1.是不是有參與就一定好,沒有參與就是挫敗?2.國家地位、國際承認是不是可像堆積木一樣堆起來?

宋承恩指出,就理論而言,國家屬性的第4要件,是與其他國際社會成員交往的能力,而非實質交往,台灣絕對有此能力,如果一個邦交國都沒有,一個國際組織都沒參與,會不會減損這個能力?這是唯一要問的問題;而在實務上,台灣的國際參與必須「步步為營」,因為每個參與模式都會成為往後依循的前例。

他舉前國民黨政府在國共論壇的基礎上,透過兩岸管道參與國際組織,以及新政府也循兩岸管道尋求獲邀出席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為例指出,台灣是否願讓其國際參與獲得中國默許、同意或接受,「這是要嚴肅考慮的問題」。

宋承恩指出,不管是台灣自2009年起出席世界衛生大會、2013獲邀參加ICAO大會、2015年提出參與亞投行的意向書等,都是取道兩岸的參與模式,讓台灣的地位「港澳化」,完全不可取,甚至台灣用獨立關稅領域的身份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用漁業實體(fishing entity)的身份出席漁業組織會議,這2種特殊創造的參與模式,仍遭遇中國將台灣「港澳化」的打壓。

宋承恩指出,國安單位認為可做到台灣不得罪美國,也不得罪中國,但是,「台灣的存在就是會得罪中國」,「如果連中華民國都會得罪中國,中華民國派都被認為是台獨的話,台灣的國際參與是零和遊戲」,台灣不應為了參與而參與,要在模式對的時候參與,模式不對的時候,寧願不要參與,因為過去已有些對主權有害的實踐,不要把參與本身看那麼重,把參與模式了解清楚,更為重要。

英國牛津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宋承恩於,「南海仲裁案與台灣」學術研討會發言。(李振均攝)
宋承恩指出,歐巴馬在年終記者會回答關於台灣問題的談話,仍是在美國的一中框架下,也就是美國認知到中國對一中的立場。(資料照,李振均攝)

「實質參與沒有錯」 賴怡忠:但仍需考慮身份問題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評論時指出,有一種說法認為,邦交國的數目多少,參加的國際組織的大或小,代表台灣國際空間多或少或國際地位提升與否,但宋承恩對國家地位不是堆積木能堆出來的批評很正確;賴也用物力學的「量子狀態」(quantum state)的概念指出,這是一個「非0即1」的問題。

不過,賴怡忠指出,在現在的國際秩序下,很多全球化的問題都是透過國際組織、國際合作處理,台灣如果沒有參與,可能就無法發聲,因為國際參與與國際事務的經營及自身國家利益的管理,有相當直接的關係。

賴怡忠指出,前國民黨政府及新政府都強調實質參與,以強化台灣的生存能力,這講起來並沒有錯,但台灣的參與面臨身份問題,而接受怎樣的身份,又會影響到參與其他組織的身份限制,包括宋提的「港澳化」等問題,都應多加思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