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輝導讀:中國民主化路途遙遠,卻是亞太與全球和平的重要基石

2019-12-08 05:10

? 人氣

第五章提及日本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的過程,成為近年來中日關係波折最大的事件,而安倍晉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後,在靖國神社的議題上採取較小泉純一郎更為謹慎的作為,中日關係試圖改善。但作者觀察到了一點,即使在某些議題上,中國看起來似乎有些讓步,但這只是戰術上的運用,最終還是要回到東亞格局來看,中國回到過去盛世的年代,凌駕於日本之上的野心從來沒有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六章則回到南海的主權聲索,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填海造陸行動,造成區域緊張以及軍事化疑慮增高;而中國「一帶一路」的提出,沿線許多國家附和,為的當然是經濟發展,作者觀察到中國這種「一放(經濟)一收(軍事)」,在二十一世紀前幾年,有節奏地進行著,但到了二○一四年,收與放同時出現。作者的解釋是,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占上風之際,同時以更多的經濟誘因誘導著,彌補這些國家心理上對中國強悍的不安,並以此勸誘其他國家臣服,這顯得更為重要。這的確是一種矛盾的心態,外界普遍對中國的作為感到邏輯上的困惑,中國一方面要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友好關係,卻在南海大興土木破壞彼此關係,但又推出「一帶一路」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提供誘因填補東南亞國家心中的不安,作者掌握到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彼此心態上的互補與競爭,如果沒有多年觀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深奧功力,恐怕將無法解釋這種不合理的現象。

的確,冷戰結束後,當中國開始採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美國樂見中國的改變,因為許多人都認為,當中國富起來後,中產階級增加,勢必會要求政府進行政治改革,朝著西方民主的方向邁進。但事隔多年,當政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未屈服西方政治潮流,反倒演變成權力集中在一個領導人身上。當習近平在二○一八年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刪除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相關文字,讓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警覺到,這樣的中國已成為東方的「巨靈」(Leviathan)。如果中國所累積的財富與政治權力將自我限縮在東亞大陸上,而沒有展現出外擴的野心與作為,就不會引起西方國家的憂慮;但在經濟成長後,特別是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以其累積的資本,購買歐洲國債,習近平上台後,更相繼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一帶一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展現出中國已不再「韜光養晦」,而是「有所作為」。

朝貢體系
中國所奉行的「朝貢體系」,及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心理狀態,讓西方世界的人民了解中國真正的行為模式(圖/百度百科)

過去,西方國家在解讀中國的戰略意圖時,常會將它放在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觀察,但作者再次提醒我們,中國所奉行的「朝貢體系」,及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心理狀態,讓西方世界的人民了解中國真正的行為模式,除了來自「權力」的考量,更需要關注「歷史文化」傳統所遺留下來的「根本性質」。正如作者指出的,對中國而言,周遭的民族,尤其是華夏世界的民族,受惠於中華文化良多,所以都應該向中國臣服。而這個思想是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成分,也是信仰的基本要件。因此,要搞懂中國的世界觀,崛起後的中國對未來世界秩序究竟對國際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何種想像與樣貌?對於這種種問題,作者以中國「朝貢體系」的角度來解讀這些行為與未來樣貌,並提供有別於西方民族國家體系──「威西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的思考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廷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