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經濟為何會「日本化」?日央行前總裁白川方明演講全文公開解密!

2019-11-26 08:30

? 人氣

在泡沫破掉後,西方經濟學家對貨幣寬鬆的有效性都非常有信心。這段話引用自Alan Blinder,他是普林斯頓的教授,並且曾任聯準會副主席。這場演講的時間是2005年8月,葛林斯潘主席則在6個月後退休。他提到了未來聯準會主席應要學習的事項。演講中的他是指葛林斯潘,「他(葛林斯潘)決心不要讓聯準會跟隨日本央行的措施,進入到零名目利率陷阱中」。Blinder也說:「『事後清理』策略」,事後策略指的是泡沫破掉後大量擴張,「『事後清理』策略,也就是可能會要央行大量注入流動資金,似乎非常有效」。在當時,這是非常標準的論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不論如何,我們現在至少在歐洲已經觀察到「日本化」,這有兩種可能解讀:一是相關國家,例如歐洲,沒有認真施行他們應該施行的措施。我對於這個解讀抱持存疑態度,因為這張圖給大家看到的是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狀況,擴張非常大、貨幣寬鬆時間也很長,所以我覺得很多國家都施行了他們應該施行的政策。第二個解讀是建議的政策並非正確的解決辦法。這個解讀看起來比較可能,為什麼呢?為了要解釋這個,我要先解釋我自己對量化寬鬆、或是非傳統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看法。

以美國來講,我們首先要區分QE1和QE2或QE3。QE1於2008年秋開始實施,在雷曼崩盤後開始實施,它的成效滿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避免整個金融系統的崩盤。這基本上就是「最後放款者」作為,央行就是「最後放款者」;因此,如果經濟真的面對了系統性危機,最重要的就是央行必須提供流動資金以避免金融系統崩潰。所以,我深信QE1非常有效。但QE2或QE3呢?也就是貨幣寬鬆政策在金融危機結束後的宏觀經濟效應又是如何呢?

我的解讀,在看了許多國家的表現後,是效應很有限。我會和大家分享兩件事,來解釋為什麼我這麼認為。這是各國GPD相對於高峰時期的變化圖(下圖6),以日本為例,日本歷經嚴重泡沫化,經濟高峰在1991年;至於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高峰則在2007年,所以這個GDP變化圖是相對於經濟擴張高峰時。紅線是日本的GDP、藍線是美國、虛線是英國和歐元區,根據這張圖我能得出的結論有二:一、在泡沫破掉後,成長率降低了;二、日本和歐洲以及美國並沒有重大不同。雖然美國施行量化寬鬆,雖然日本在1990年代並沒有施行量化寬鬆,結果似乎幾乎一致。如果我們將日本和美國相比,變化幾乎一致;而如果我們將日本和歐洲相比,日本表現還好一點。我並不是說日本的貨幣政策比較成功,我的意圖並非如此,絕對不是,但重點是,經濟體在歷經泡沫化後,後泡沫期成長便會非常低迷。另外,即使國家,例如美國,施行了量化寬鬆,其實並沒有重大不同。這是一個觀察。當然,其他地方並不相等,所以也許其他因素可以解釋這點,但不論如何,至少看起來沒有重大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