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AMP、工業4.0概念為何夯遍全球?

2016-12-11 06:50

? 人氣

至於台灣方面,亦試圖從優化領航產業智慧供應鏈生態系統、催生新創事業、促進產品與服務國產化、掌握關鍵技術自主能力、培育實務人才、挹注產業政策工具等6大面向著手,優先推動電子資訊、金屬運具、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物流及零售服務、領航農業等8項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其國際競爭力與不可替代性,達成讓製造業、商業服務業、農業生產皆能數位化、預測化、人機協作化、智慧化,搶占全球智慧供應鏈關鍵地位的最終目標。迄2016年,政府進一步將資源匯集在「五加二」創新產業之上,希望能藉由聚焦綠能、國防、智慧機械、生技醫藥、亞洲矽谷、新農業、新材料循環園區,重塑台灣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搶攻頂峰?人才競爭力是取勝關鍵

然而,各國雖有這些看似高瞻遠矚的先進製造業推廣計畫,但概念與政策架構的同質性頗高,究竟誰能拔得頭籌?

勤業眾信發布的〈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報告〉(GMCI)指出,在美、德、日、英等20世紀製造業龍頭持續投資、開發高價值的先進製造技術下,預估2020年中國將把全球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頭銜讓給美國,屈居其後;而先進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也將讓德國與日本成功對抗人口嚴重老化的趨勢,續居全球製造業第3、4名的強權。相較之下,過去標榜高效率、低成本製造的台灣,卻從2013年的第6名、跌落到2016及2020年的第7及第9名(詳見表)。

何以如此?該報告針對全球高階主管的調查結果顯示,人才連年擊敗成本優勢、勞動生產力、__供應商網絡、法規制度、教育系統、實體基礎建設、經濟、貿易、金融與稅務制度、創新政策與基礎建設、能源政策、當地市場的吸引力、健康醫療制度等要件,成為推升全球製造業競爭力的首要因素,突顯出菁英腦力激盪迸發的創意火花大小及新技術可行度高低,實乃決定一國能否在先進製造領域站穩腳跟的關鍵。

遺憾的是,吸引人才剛好是台灣的弱項。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近年來台灣留住人才的能力明顯低於鄰近的競爭對手中國、韓國,吸引人才的能力亦同樣遜色(詳見圖1),顯示台灣不僅難以吸引好人才,人才流失問題更加嚴重;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Economics)更預測,2021年台灣技術人才將明顯供不應求,並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惡化,人才缺口為受調查46國之最(詳見圖2)。

由此可知,當先進製造業的決戰地移師至人才,即腦力競逐時,台灣產官學界實應透過教育體系、職業訓練(含在職訓練),提供廠商充足的高素質人力,更須解決人才外流問題,以及重新檢視與改善相關制度對外來優秀人才的友善性。特別是先進製造業的活絡,會衍生龐大的電信、旅遊、物流、銀行、資訊科技等支援性基礎設施與服務之需求,能有效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並創造為數眾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先進製造業具有研發、技術密集的特性,從業人員創造的附加價值較大,人員薪資報酬通常相對較高,有助於一國高薪與優質工作的創造、所得水準的提升與分配的改善,乃至於民間消費成長的維繫、出口動能的增強、研發能量的蓄積、競爭力的增進等面向,均助益良多。

因此,若台灣執政者仍未找出先進製造業的精要所在,抑或已知相關核心思維,卻受現有制度及資源配置失當限制,且未見積極提升先進製造業發展最關鍵的人才競爭力,即便政府部門竭力試圖模仿美國、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大國的成功經驗,也只算是東施效顰。要言之,政府發展先進製造業必須有雙管齊下的思維,亦即除了要對其有充分且明確的認知、完整的發展架構及規劃相應的產業政策外,還要兼顧攬才與留才,方可促使產業升級,再次擦亮台灣經濟奇蹟的招牌。

*本文作者為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本文經授權刊載,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雜誌2016年12月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