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國名陷阱,藍綠互入

2019-11-27 06:50

? 人氣

中華民國和台灣有同與異,也有等號與不等號。(圖為韓國瑜造勢國旗飛舞,新新聞林瑞慶攝)

中華民國和台灣有同與異,也有等號與不等號。(圖為韓國瑜造勢國旗飛舞,新新聞林瑞慶攝)

標題的「國名」,是指我們的國家「中華民國」。蔡英文過去一向討厭「中華民國」,曾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總是避提「中華民國」的國號,多以「這個國家」來取代「中華民國」。最近她為了自己的選舉,開始稱呼「中華民國臺灣」,還在她今年的雙十國慶致辭中出現此稱。藍營大概認定,「中華民國」在蔡英文的口中多出「臺灣」兩字,是蔡英文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陰謀,批評蔡的提法。這樁公案事關國家認同的大事,有必要好好來檢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獨詞彙VS統派詞彙

「中華民國臺灣」與「中華民國」在臺灣是常用政治詞彙,筆者自己也常提「中華民國臺灣」。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另一組性質相同的常用政治詞彙:「中國大陸」與「中國」。將這兩組詞彙相對照分析,便會明白為什麼標題稱「藍綠互入國名陷阱」。

眾所周知,在兩岸關係情境裡,「中國」在臺灣是臺獨詞彙。檯面上,不管是電視名嘴還是政治人物,藍的提到對岸時都稱「中國大陸」,即便有時圖方便稱呼一下「中國」,但基調就是「中國大陸」,或「大陸」;綠的正相反,除特殊例外,只說「中國」,絕不稱「中國大陸」,因為在綠營政治人物那裡,「中國」與「中國大陸」的交替使用幾乎成了一條「不成文規則」:向對岸釋善時,就說「中國大陸」,採對抗立場時,又回到「中國」,民進黨的兩任總統陳水扁和蔡英文都有過如此表現,乃至當他們口稱「中國大陸」時,輿論會分外留意。很清楚,在臺灣,相對於「中國」是「臺獨詞彙」,「中國大陸」則是「統派詞彙」。

「中國」的「字面臺獨概念」

「中國」是如何變成「臺獨詞彙」的?從字面概念來解釋,綠營主張「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臺灣不屬於「中國」。「中國」不包含臺灣,對臺灣而言,「中國」即是「外國」,缺了臺灣的「中國」,自然就是「臺獨詞彙」。

但是,中華民國憲法是包含大陸的。按中華民國憲法,「中國」意指臺灣海峽兩側的兩片土地,西岸大片的是「大陸」,東岸小片的是「臺灣」,在此「中國」的意境裡,「大陸」相對於「臺灣」而言,「臺灣」相對於「大陸」而言,兩者合一,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不談蒙古)。因此,稱「中國大陸」,便暗示還有一個「中國臺灣」,同理,稱「中國臺灣」,也暗示還有一個「中國大陸」,由此,暗示「中國包含臺灣」的「中國大陸」,便是一個「反臺獨/統派」的詞彙。「暗含臺灣」的「中國大陸」與「不含臺灣」的「中國」,差別清楚,道理淺顯,稍一解釋,每個有常識的臺灣人(以及大陸人)都理解。

民進黨發言人李晏榕指出,上星期民進黨推出「護國會保台灣進步席次」系列競選影片之後,疑似被中國網軍惡意變造,此舉已觸法,民進黨將提告。(民進黨部提供)_.jpg
民進黨發言人李晏榕指出,上星期民進黨推出「護國會保台灣進步席次」系列競選影片之後,疑似被中國網軍惡意變造,此舉已觸法,民進黨將提告。(民進黨部提供)

「中國」的國際「臺獨待遇」

不知何時起,國際社會普遍認海峽西岸,亦即不包含臺灣的那片土地是「中國」,也實際稱之為「中國」,而國家治權獨立不隸屬於那片土地之上北京政權的海峽東岸臺灣,在國際社會的普遍觀念裡也真的與「那個中國」分了家,除特殊情況,國際社會普遍不以「中國概念」的詞彙如「中國臺灣」來稱呼臺灣,而是單純地只稱「臺灣」。於是,在國際上,「中國」= 中國大陸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共 = 北京政權,卻≠(目前暫棲於臺灣的)「中華民國」,雖然國際社會同時也普遍冷待「真正的」臺獨,即「法理臺獨」的「臺灣共和國」。這是「中國」是臺獨詞彙,「中國大陸」是「統派詞彙」的國際現實背景。

雖然如此,理應也是「統派詞彙」的「中國臺灣」,在臺灣卻幾乎聽不到看不到,即便是藍營最忠貞的「中華民國派」也不說「完全合憲」的「中國臺灣」。何以如此?這個道理也是易懂的:按「中國」的「國際臺獨待遇」,「中國臺灣」已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省」的簡稱,這是連藍營的「緩統派」或「民主統派」都不能接受的,更何況臺獨人,所以「中國臺灣」在臺灣根本沒市場。按中華民國憲法本來應該是兩個對等概念的「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在臺灣被剔掉了「中國臺灣」,只剩下「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VS中國

既然國際社會將「中國」和「中共/中華人民共和國」送作了堆,中共獨占壟斷了「中國」,「中國」在臺灣島內也成了臺獨詞彙,「另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便犯難了:「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的臺灣,也是「中國」啊,龍應台1984年發表的轟動一時文章,不清楚定性了臺灣人的國別族群身份嗎:《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呵呵,矛盾的是,這文章如果是同一個龍應台今天來寫,標題不可能再是《中國人,……》)可是,今天「中華民國/臺灣」在國際上如再自稱「中國」,會很容易被不明就裡的外國人混淆歸納進「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自我矮化,自討沒趣;在島內稱「中國」,等於是在呼應臺獨。怎麼辦?解方很簡單,也很自然,維持「中華民國」就是了。兩個中國對峙的「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稱呼上便簡化為「中華民國VS中國」:「中華民國」= 臺灣;「中國」= 中國大陸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既然「中華民國」與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是對等對應的,在兩岸關係情境裡圍繞「中國」的稱呼遊戲規則當然也適用於「中華民國」。以此來看,實質內涵不包含「臺灣」的「中國」是臺獨詞彙,相應的,在實際應用上內涵已排除「大陸」,只剩「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自然也是臺獨詞彙;而「中國大陸」暗示還有一個「中國臺灣」,因而是「統派詞彙」,相應地,「中華民國臺灣」也暗示還有一個「中華民國大陸」,當然也非臺獨詞彙,而是統派詞彙。這個道理的最有力例證是賴清德作為「務實臺獨工作者」在綠營內頗具代表性的說法:「臺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請注意,他宣稱的是「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中華民國」已經「去中國化」了。賴清德口中的「中華民國」與泛藍口中的「中華民國」名稱完全相同,它們是同一事物嗎?思維紊亂的「渾藍」馬英九也有過類似表達:「臺灣指的就是中華民國,臺灣是通稱」。(他如果說「臺灣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簡稱」,就沒問題了)

由此,當蔡英文稱呼「中華民國臺灣」時,她沒意識到,在國家認同/國土範圍認知的意義上,中華民國臺灣 = 中國大陸,是暗含「中華民國大陸」的統派詞彙;而泛藍和中間選民在使用「中華民國」時,也沒想到,在兩岸關係情境裡,不含大陸的「中華民國」,實際上和不含臺灣的「中國」一樣,是臺獨詞彙。蔡英文/綠營撿拾起統派詞彙的「中華民國臺灣」,泛藍熱衷臺獨詞彙「中華民國」,這豈非藍綠兩方都跌進了對方的「國名陷阱」?

20191010-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108年國慶大會。(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在國慶大會以「中華民國台灣」表述國家。(顏麟宇攝)

從「中國大陸」到「大陸中國」和「臺灣中國」

為什麼會產生以上的藍綠互相混淆?直接原因有兩個。

首先,「中華民國」與「中國」是正式官方稱呼,有其莊嚴性與排他性,很多場合捨此不行,比如,「中華民國萬歲」的口號、「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的陳述,等等,絕不能將其中的「中華民國」替換成「中華民國臺灣」;同理,北京政權愛說的「中國政府嚴正聲明」,也不能說成「中國大陸政府……」。

其次,久而久之,上述的稱呼規則就形成一種錯覺,誤導了很多人。

本文議題還可引申出另一個國名話題。細心的讀者或會發現,筆者發表在本刊的文章從未使用過「中國大陸」一詞。除了「中共」、「北京」等之外,在非得使用「大陸概念」稱呼對岸時,筆者用的是「大陸中國」。按本文強調的「對等對應」原則,一如有「中華民國臺灣」便有「中華民國大陸」,有「大陸中國」,便有「臺灣中國」。「臺灣中國VS大陸中國」,這正是筆者要提倡的另一種「國名概念」。

為什麼要提倡「臺灣中國」與「大陸中國」?它們的「利基」是什麼?另文再議。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