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進化論與再伊斯蘭化-科索沃的伊瑪目為何引發眾怒?

2019-11-24 06:40

? 人氣

科索沃最知名的伊斯蘭建築:哈杜姆清真寺(Hadum Mosque),建於1595年。(圖取自Catun)
科索沃最知名的伊斯蘭建築:哈杜姆清真寺(Hadum Mosque),建於1595年。(圖取自Catun)

然而16世紀下半葉後,科索沃的隱密基督派(Crypto-Christianity)卻多了起來,也就是某些居民表面看上去是穆斯林,暗地裡卻還保有基督信仰,會在星期五到清真寺做禮拜,又在星期日上教堂。這種現象的成因在於,有越來越多科索沃基督徒或為逃避吉茲亞(Jizya,針對非穆斯林男性徵收的人頭稅)、或為維繫人際關係而改信伊斯蘭教,但一時無法完全捨去舊有信仰,這才有了雙教並奉的現象;然而有時雙教並奉也有利益考量,例如某些奧斯曼的科索沃人會自稱穆斯林以逃稅,又在其他場合自稱天主教徒來逃兵,用信仰的模糊性佔盡雙邊好處。但教會對此並非渾然不覺,終於在1703年頒布詔令,禁止隱密基督派的教友領受聖禮,結果反倒流失教眾,從而加速了科索沃的伊斯蘭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這股風尚卻在前南斯拉夫統治下踢到鐵板,畢竟當時整個巴爾幹的政治主流不是宗教與民族主義,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宗教說穿了就是種微不足道的社會現象,偶爾還得充當被鬥爭的對象。在這種政治氛圍下,科索沃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皆受土改波及,政府不僅沒收宗教團體的土地與財產,更大舉拆毀清真寺與教堂;後即便再有修復之舉,也難回過往榮景,人民心裡也被烙上難以抹去的印記,認為世俗化等於進步與解放,講求宗教教規與經文就是保守封建。故科索沃的伊斯蘭之所以世俗,可說是共產時代的政治遺產。

但遺產總有透支的一天。蘇聯崩解後,巴爾幹半島就因民族問題爆發南斯拉夫內戰,科索沃自然無法置身事外,最後北約介入轟炸,南斯拉夫部隊這才撤出科索沃。面對戰後一片滿目瘡痍,美國看到了建立民主政體的契機;但遠在中東的另一國家,卻看出了播種瓦哈比的沃野,那就是沙烏地。

現今科索沃共有800座清真寺,光在戰後由沙烏地出資協助興建的就有近百座,其背後資金透過慈善機構、私人匯款、政府撥款等管道,逐一滲入科索沃;除此之外,沙烏地更提供獎學金,吸引科索沃的伊瑪目到兩聖地之國學習"最純淨的宗教思想",內容包括:伊斯蘭教法至上、暴力聖戰、異教徒沒有人權等,並鼓勵其學成後重返科索沃,傳播瓦哈比主義。

就結果而言,沙烏地在科索沃的宗教戰略成本不高,但效果極佳,許多年輕一輩得科索沃穆斯林婦女開始拒絕與男性握手、甚至連交談都不肯,只因去過沙烏地的伊瑪目告誡她們此舉有違教規;過去某些科索沃清真寺內原本懸掛阿爾巴尼亞雙頭鷹的旗幟,象徵民族解放的鬥爭精神,但在原教旨主義者看來,此舉形同偶像崇拜,許多清真寺因此受到暴力威脅;伊斯蘭國崛起後,共有近400位科索沃男女奔赴前線,或成為聖戰士,或做聖戰新娘,國民人均參與率全歐洲第一,此一警訊令科索沃調查機構大為震驚,雖想施以限制,卻為時已晚。如今伊斯蘭國潰不成軍,返國的聖戰士家庭不僅難以適應故國水土,也不見容於制度體系,就像計時失能的炸彈,說不准何時會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