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豬頭不顧 顧鴨母蛋─文化部長豈可放任傳藝中心變質?!

2016-12-01 07:10

? 人氣

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有一千五百個席位。(取自台灣戲曲中心官網)

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有一千五百個席位。(取自台灣戲曲中心官網)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

台北市捷運芝山站附近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轄台灣戲曲中心,近日鑼鼓叮咚,儘管大小表演廳尚未正式試營運,卻已廣受各方矚目,臨時搭建的小型劇場有數檔戲陸續展開。表面上,台北多了兩棟專業劇場,戲曲華麗登場,表演團隊多了演出空間,觀眾有更多看戲的地方,不可不謂藝術盛事。然而,若進一步探討,台戲中心的成立同時暴露文化領導高層昧於戲曲生態環境,進行方向模糊的遊戲與實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戲中心的基地是美國學校舊址,教育部本來計劃在這裡興建國光劇團專用劇場。國光主管機關由教育部改隸文化部之後,傳藝中心高層見獵心喜,夾著國光上司的身分,進行圈地政策,硬在這裡插旗,加蓋一個光鮮亮麗的台戲中心,並把大批人力與物力放在台戲中心,如何經營這塊寶地?文化部與傳藝高層採取的是先射箭再畫靶:拿下基地,蓋大厝以光耀門楣,再決定用途。最荒謬的莫過於台戲中心的建立,象徵傳藝園區的燬棄。多幾年來,宜蘭冬山河畔的傳藝園區承擔了發揚傳統藝術的重責大任,也樹立中央在地方經營藝文館所的範例,吸引各縣市的觀眾、遊客,強化了宜蘭的人文活動,分散了台北的文化擁擠。

台北市捷運芝山站附近的台灣戲曲中心,建物極有特色。(姚仁喜| 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台北市捷運芝山站附近的台灣戲曲中心,建物極有特色。(姚仁喜| 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為了偌大的產業,傳藝中心以作業基金大量進用專業人力,包括幾位直轄中心主任的高階「策略小組」,以及劇藝發展、綜合企劃、營運推廣三組,負責節目行銷與劇場技術管理。可以想見,策略小組的「策士」每天戮力從公,絞盡腦汁地想為台戲中心做各種「創新」、「跨界」、「國際交流」節目。這裡面有我認識的青年才俊,個人條件非常優秀,但我不認為他們可以分辨在台戲中心的業務,與在兩廳院、台北藝術中心或台中國家歌劇院工作有何異同?當代任何劇院戲劇之外,亦有傳統戲曲演出,台戲中心未來的節目同樣以戲曲搭配現代劇場元素嗎?

任何稍稍了解傳藝中心創設緣起的人,都不難看出園區風流總被的舞榭歌臺,任憑雨打風吹去,只剩商業宰制的「孤島」。縱使傳藝中心高層有再多的理由,都難掩飾傳藝園區的名存實亡。傳藝中心把招牌北移,大概視為尋常人家從甲地到乙地的遷移,搬到「繁華都市台北」之後,偶爾還可衣錦還鄉,回來視察業務,有如戲曲舞台上常演的員外下鄉收取田租,這不是典型的「豬頭不顧,顧鴨母蛋」嗎?傳藝高層對外說詞是:因為2008年通過的《文資法》,把傳藝中心的非物質遺產相關部門,連同經費與人員移撥到文化資產局。既然兩個單位業務可以流通,傳藝中心何不直接與在台中的文資局整併?

十幾年前傳藝中心開始透過招標形式,將部分園區委外經營,收取權利金,保留行政大樓、體育館、大小表演廳、主題展示館與圖書館。這兩年傳藝中心在文化部高層授意或默許的情況下,變本加厲,連象徵性的中樞神經──行政大樓都委外經營了,原來保留「自營」的建築與空間幾乎完全拱手讓人。

以往傳藝園區委外多由統一蘭陽基金會得標,最新得標廠商是全聯社的基金會。不論統一或全聯社,企業經營傳藝園區,在商言商,追逐利潤,大小活動必走遊樂園路線,包括戲曲演出時,常會有統一吉祥物「OPEN將」上來湊熱鬧。以通俗娛樂型式進行傳藝的親子教育有其必要,但傳統藝術更深層的學術研究、專業表演、資料收集與人才培育若無突顯,整個園區與一般遊樂場何異?如今24公頃的偌大園區,傳藝中心只保留圖書館一樓權作「辦公室」,設備完善的閱覽室、典藏庫不再開放,外界要查看資料還得預約。小表演廳、主題展示館雖仍屬傳藝中心,但以目前趨勢,這兩場地未來不是一併委外,就是淪為蚊子館。

宜蘭傳藝中心戲曲演出時,常會有統一吉祥物「OPEN將」上來湊熱鬧。(youtube截圖)
宜蘭傳藝中心戲曲演出時,常會有統一吉祥物「OPEN將」上來湊熱鬧。(youtube截圖)

台戲中心隸屬傳藝中心,傳藝中心則為文化部的一級單位,檢驗這項錯誤政策的前因後果,始作俑者咸信是文化部首任部長,她於2014年4月24日在中央社發的新聞稿說:「基於傳藝中心在宜蘭經營傳藝園區的成功經驗,傳藝中心再度扛起擦亮傳藝光點的新任務,於臺灣戲曲中心成立管理中心,進行跨域資源整合,啟動臺北的臺灣戲曲中心成為培育創作的引擎;並以宜蘭傳藝園區的經營實績,擴大民間參與,深化傳統藝術與當代生活的結合」這些詞藻華麗的談話講得冠冕堂皇,只證明主事者對傳統藝術完全狀況外,才會邏輯混亂、本末倒置。

成為遊樂場的宜蘭園區是文化部長心目中所謂的「成功經驗」?或者認為宜蘭園區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可以功成身退了?傳統藝術的維護,講空話易,務實扎根難,前部長所誇口的「臺灣戲曲中心完工後,一定是所有華文世界戲曲藝術必訪的碼頭!」就是一例。

傳藝中心切莫以為台戲中心的「宏偉」計畫頭過身就過。照台戲中心的企劃方向,文化部何不乾脆把其中一個劇場空間定位為當代戲劇中心或舞蹈藝術館,當中也包涵戲曲演出。於今之計,文化部的首要之務,應是去除傳藝中心的大頭症,讓它作份內應作的事,踏踏實實推動核心業務。同時重新檢討委託企業經營的比例與內容,並讓所屬館舍健全體質,而非無限擴大。

台戲中心的定位應該再檢討,如何重新定位?另有專文探討。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