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大戰》機器學習之父米切爾:中國剽竊科技很可能不是虛構,但白宮反應過激

2019-11-15 17:10

? 人氣

前白宮顧問巴農(Stephen Bannon)給美國和中共關係的定義是「經濟和信息戰爭」,而谷歌創始人之一施密特(Eric Schmidt)認為美中利益交織盤根錯節,但在爭奪全球技術霸主地位的競賽中,中國是美國頭號對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施密特現在是美國國防部的國防創新委員會(DIB)和國會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lI)主席。

施密特贊同美國優先戰略,希望保持西方技術主導,但認為合作比對抗和封禁更有效,更有建設性。而探索建設性方式時,應該優先考慮鼓勵高技能移民以及在技術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支出。

這種觀點也不乏贊同者。他們認為,禁止向中國出售美國芯片之類的措施是弊大於利,只會帶來跟預期相反的結果,促使中國推出自己的替代芯片,加速構建自成一統的體系。

巴農和對華強硬派認為,中國其實已經在與西方體系脫鉤,建立自己的標凖體系。

美國對華溫和派和強硬派一致認為,這將導致西方產生技術不安全感;尤其是中國在5G領域引領世界,更加劇了美國和西方的疑慮。

「神經過敏」

在科技戰和貿易戰氛圍下,美國學術界開始重新評估與中國的聯繫與合作,美國公司開展對華業務時也更謹慎。

普拉卡什說,地緣政治成了中心議題。美國科技企業必須提醒自己:我們是硅谷的公司,產品銷往亞洲,在目前這種氣氛下,我們腦子裏必須清楚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可行的,有哪些選項。

米切爾教授呼籲華盛頓區別對待「雙贏」類AI應用和那些確實敏感、競爭激烈的AI科技,比如軍用AI。

他還擔心華盛頓甚囂塵上的民粹主義論調將把美國學術和教育圈的外國學者置於孤立處境,而他們許多人為美國保持世界科技領先地位擔當了關鍵角色,其中不少是華人。

出口控制這個主意,單是開始考慮就會造成傷害,對美國科研界的傷害不亞於海外敵對勢力可能試圖對美國施加的打擊。

米切爾說:「希望我們保持理性、理智,不要因為恐懼而胡亂出手。」

科技剽竊指控很可能不是虛構,但「我們似乎反應過激了」,他說。

他還說,「誰都想爭當世界AI領頭羊,無論是中國、英國,或者其它什麼國家,有這個抱負是正常的,沒有才奇怪。」


比如手術室裏的機器手臂,2019年8月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
人工智慧科技及其應用完全可以帶來雙贏結果,比如手術室裏的機器手臂

華盛頓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I)科技政策部副主任威廉・卡特說,川普政府的AI戰略和政策實施起來難度較大。

他說:「對中國聲色俱厲很容易,政治上也討好,但我認為從很多方面來看,我們都是在自戕。」

美國不光自己對中國實行制裁、封鎖,還向其它國家施壓,要求他們選邊站隊,跟美國齊心協力,比如禁用華為的設備。

美國政界一種意見認為,AI科技引發的價值觀爭議,比如監控、隱私、言論自由和新聞審查,將為美中兩國的衝突添柴加薪。

但是,BBC商務記者謝爾曼說,美中AI大比拼將會出現何種結局,或許只有AI才能預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