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專文:余英時印象

2019-11-17 07:20

? 人氣

余先生在文化上有許多主張,值得深入探討。在這裡,我只想舉一個例子。前面提到余先生從年青時代起,對自由、民主的理論便做了很多討論。如果我的了解不錯,在一九五○年代,由於國共政權之更迭,使得究竟是走西方自由之路,或是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強調分配上的平等,是相當熱門的問題。傅斯年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如果只有自由而沒有平等,那樣的國家他不願意住。如果只有平等而沒有自由,那樣的國家他也不願意住。他心中比較認可的,是像羅斯福「新政」時期那樣兼顧兩者的政治。如果我的了解沒錯,余先生《自由與平等之間》等論述,便與當時思想界渴望得到解答的想法有關。除了自由與民主的討論之外,我覺得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政治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中提到的「背景文化」是值得注意的。簡單的說,在民主與自由的時代仍需要有一個「背景文化」,否則它們是行不通的。我覺得余先生從早年在討論自由、民主的時候,便與這個「背景文化」的觀點暗合,所以他在那個時期的許多文章中都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當時他曾經給《自由中國》投過一篇文章,認為提倡自由、民主仍不廢儒家文化。但是,這篇文章被拒絕了。因為當時台灣知識界的主流派認為,若想推行自由、民主就要以清除傳統文化的阻礙為前提。一直到近年,我覺得余先生更加自覺「背景文化」的重要。他在「余紀忠先生講座」以及唐獎漢學獎的座談中,都強調「人文與民主」,也就是認為豐厚的人文素養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背景文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我才驚覺當年負笈普大,在系辦的走廊巧遇余先生時,余先生正好就是我現在的年齡。那時余先生精神颯爽,名滿天下,剛從耶魯大學的講座教授轉任普林斯頓大學的全大學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沒想到歲月不居,轉眼過了將近三十年了,時光飛逝,不免令人深深感嘆。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作者為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副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天才為何成群地來》(允晨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