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處理華為案,NCC該多點專業少點政治

2019-11-15 07:30

? 人氣

為了華為手機內建的名稱,NCC有意以下架等方式要求改回原來。(AP)

為了華為手機內建的名稱,NCC有意以下架等方式要求改回原來。(AP)

在兩方競爭甚至攻伐之際,「傷人利己」的事當然要作,損人不利己的事則儘量少為之;至於不損人卻不利己的蠢事,當然是萬萬不可為之─NCC有意以禁賣、下架逼迫華為更改地區名稱,則屬此類蠢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過去華為手機用繁體中文系統時,地區顯示是「台灣」,簡體中文版本則非此標示,但今年8月初爆出中國網友不滿華為繁體中文的標示,向華為提出抗議,華為在系統更新中,將繁體中文版地區顯示更改為「中國台灣」。

NCC指這種標示「與事實不符,甚或有損我國家尊嚴情形」,基於維護國家尊嚴和手機主管機關立場,將採取「嚴正措施」,並要求業者速恢復原本的標示─其實就是申請認證時須切結有關「臺灣」標示之設定等呈現,務須正確顯示,否則就禁賣、下架。

這個要求、這項立場,當然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正確」,但是否有必要、甚至法理上有多站得住腳,是有再考量與探討餘地,至於利弊得失就更不在話下了。

一般台灣官方要對名稱問題「大聲抗議」,大多是在國際場合中,我國的名稱因受對岸打壓被改,鑑於這種場合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須表達「嚴正的立場」─如亞銀年會中,我國代表都已進場參與開會、也知道不會有人理會,還是要在座位放上一個「抗議中」的牌子,雖然有點阿Q,但就是一個立場表達。

但對手機地區顯示的名稱,只有在手機選擇繁體中文時出現「中國台灣」,而且手機內部顯示也難謂是「公領域」─當然更距離「公開場合」極遠,NCC需要為此大動干戈,以下架、禁賣要求廠商嗎?而且,既然過去官方從來就沒有一個規定的名稱,現在有必要多此一事嗎?

如果NCC祭出下架殺手,華為「恕難從命」而選擇退出台灣市場,表面上華為是「受傷」,損失台灣市場;但如果看去年的數據,華為去年在台灣賣出的手機大概就是20多萬支,相較其全球超過2億支的出貨量,只是九牛一毛,算是毫無損傷。

但對台灣而言,消費者就是少了一個選擇;而且既然華為有此問題,來自中國的其它手機,從到OPPO、小米、VIVO大概也難逃此命運。相較蘋果、三星手機的「高貴」,中國手機算是享有高CP值的評價,為了NCC對手機內名稱的「漢賊不兩立」立場,讓中國手機從台灣消失,台灣消費者倒真是少了不少選擇,最後必定是有經濟上所謂的「消費者淨損」。

或許NCC官威大,可以讓華為乖乖的再把繁體中文的地區名稱從「中國台灣」改回「台灣」,但以官府力量逼迫企業在名稱上的改變,其實正是台灣批判對岸最力之處,甚至對岸在許多時候,還不是由官方出面,而是以「網民」反應逼迫企業(主要是外商),在台灣的名稱上作改變。我們需要為了一個無足輕重的事,把自己變成原先強力批判的那種人嗎?

如果台灣民間對華為這個「中國台灣」字眼覺得刺眼,甚至覺得受辱不能接受,那就由民間出面發動抵制、拒賣華為產品,把事件定位歸類為「純民間事務」較為適宜,有需要由官府NCC出面行此逼迫企業改名之事嗎?

其實,過去長期兩岸在一定的理解與善意下,對許多名稱問題─特別是屬於「非國際公開場合」的名稱,多採模糊、睜隻眼閉隻眼的方式,大家都過得去,不必太刻意為難─否則所有正式、非正式文件、甚至所有台灣出口到中國標示為「台灣製造(MIT)」的商品,豈不全都要改為「中國台灣」?

但遺憾的是近年兩岸的僵局與惡化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個模糊空間,例如台灣出口到中國商品要改標「中國台灣」,從中國出口到台灣又要改回「台灣」,以免台灣人看了反感,許多資源、成本就如此耗費在此毫無生產性的事務上。

依照NCC的邏輯,難道經濟部也要為那些被改為「中國台灣製造」的產品,基於「維護國家尊嚴」而拒絕出口到對岸嗎?這樣作確實是很有志節,但卻是不折不扣的作了一件無聊的蠢事。而不僅是中國,其它許多國家的民間企業,也可能在各個領域(稱呼、產品、網頁等等)用了「中國台灣」,政府是否要一一抗議、下架?

兩岸力量的對比,很明顯是對岸大而我方小,在私領域上就此名稱糾纏對抗,於台灣並無實利、更可能對己有損,NCC實在不必表現如此強烈的政治性格,如此急切的作政治表態,拿出專業,多想想那些事真正對台灣有實利,才是正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