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曾是發起「中文運動」反殖民第一學府,如今遭港警鎮壓的「暴徒大學」

2019-11-13 19:31

? 人氣

11月7日畢業典禮上,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戴上面具,悼念在反送中運動中疑似墜樓身亡的22歲學生周梓樂。(AP)

11月7日畢業典禮上,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戴上面具,悼念在反送中運動中疑似墜樓身亡的22歲學生周梓樂。(AP)

香港連日來「三罷」運動愈演愈烈,香港中文大學12日變為戰場,學生漏夜與警方衝突對峙,吞下上千顆催淚彈。一夕成為媒體焦點的香港中文大學,其實向來以傳揚中華文化為使命,更是反殖民「中文運動」濫觴,開放校風成為進步思想搖籃,也堅守民主自由價值。如今遭警察攻堅洗禮,更凸顯這座大學之於香港的獨特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11月12日與警方爆發衝突,圖為學生站在「二號橋」衝突現場。(AP)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11月12日與警方爆發衝突,圖為學生站在「二號橋」衝突現場。(AP)

四九淪陷後 大陸流亡學者創立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下稱中大)是香港最富盛名的高等學府,1949年中共掌權後,大量學者和國民黨政府要員都逃至香港,並紛紛重新創建學校。錢穆等人率先成立新亞書院,以反共、復興中華文化為宗旨;崇基書院和聯合書院則源於清末以來在大陸創立的教會大學,創校宗旨是學貫中西、博愛與自由風氣。上述三個書院在1963年正式合併成「香港中文大學」,幾乎囊括了所有最優秀的學者。

民國時期知名史學家錢穆。(Solomon203@wikipedia_CCBYSA3.0)
民國時期知名史學家錢穆。(Solomon203@wikipedia_CCBYSA3.0)

中大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培養出大量的學界、傳播界與政界菁英。中大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截止2018年共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包含楊振寧、高錕等人,還有許多成員曾榮獲菲爾茲獎、圖靈獎與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包含余英時、丘成桐等人。

首座中文授課大學 「中文運動」濫觴

早從1960年代開始,香港知識分子陸續投入反殖民社會運動,包含1967年親共人士發起的「反英抗暴」運動,以及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等,中大也是此背景下的文化復興領頭羊。從成立之初,中大就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能有一所高等學府」的不成文慣例,也是第一所定調「中文授課」原則的大學,抵抗港英政府時期只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法規。

這場「中文運動」,後來漸漸蔓延至中學和普羅階層,成功讓港英政府於1974年把將中文列為官方語文。香港著名文化研究學者、嶺南大學教授羅永生曾指出,中文運動是香港戰後第一場和平抗爭,直接促進了香港本土社會發展、華人地位與中文教育也因此提升,對後來的香港學運和社會運動都有深遠影響。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也曾在1978年學位頒授典禮上表示,中大校名包含的「Chinese」並不單指狹義的語言,也是為了宣示不願成為另一間「殖民地大學」。李卓敏說:「香港中文大學肩負特殊使命,要把中國文化融合到各種學科並予以發揚光大。」

除了反殖民本土意識,中大也以開放自由的風氣聞名,中大學生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校內「百萬大道」與「烽火台」都是知名集會場所。1989年中國爆發八九學運,中大學生會5月就率先舉行「五四大遊行」表態支持民主,從烽火台一路遊行至中環,行走長度超過22公里。中大學生會也成立「中國民運基金」,在遊行中募集60多萬港元(逾台幣230萬元),親自送到北京支援學運,並在天安門現場參與抗爭。六四事件之後,中大學生會也運用港人身分,協助北京學生逃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