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聯合國認證,台灣是貿易戰最大受益者?

2019-11-13 06:20

? 人氣

貿易戰讓台灣電子產品對美出口大增,但整體出口仍衰退。(盧逸峰攝)

貿易戰讓台灣電子產品對美出口大增,但整體出口仍衰退。(盧逸峰攝)

上周一份聯合國的研究報告,引起國內矚目。這份研究報告分析中美兩國因貿易戰造成的損失,同時提到台灣成為貿易戰最大的受益者─台灣社會最重視、同時也為此最高興的當然是後者。不過,這種說法恐怕未必真確,有不少討論空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著眼貿易移轉,台灣出口仍處衰退

根據這份報告的說法,今年上半年因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減少超過4分之1,價值350億美元。350億美元中的210億被台灣、墨西哥、歐盟、越南和其他國家的出口所替代;報告認為台灣是貿易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就增加42億美元,其它國家如墨西哥對美出口增加35億、歐盟增27億美元。

看數據說法,似乎台灣確定是最大的受益者;不過,這個說法過於片面,幾乎等於只看對美出口增加的「貿易移轉」數字,而且是絕對數字而非增加比例,卻未看到在其它方面減少的數字;甚至如果要更全面觀照,除了出口外,投資的變化亦必須考量。

雖然台灣對美出口增加多,但上周財政部公布10月的進出口統計,結果比去年同月衰退1.5%,連續兩個月負成長,預估今年全年的出口應該是負成長。這種表現,說是「貿易戰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有點不真確。因為台灣對美出口在受惠於貿易戰帶來的「轉單效應」「貿易轉移」的同時,也因中國經濟放緩、進口減少而受害,讓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幾乎是「月月長紅」的衰退,幅度大致在5-10之間。

美國增中國減,難以補償損失

問題是,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41.2%,美國市場占11.8%(去年的數據);對美出口那端的亮麗成長,不足以補償出口中國的衰退,一正一負算帳後,其實還是衰退、或接近零成長。

過去存在的「美中台三角貿易」,除了表面的「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出口美國」型式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台商在大陸的投資設廠,向台灣購買機具生產設備與半成品。

這波貿易戰固然使電子產業對美出口大增,是當然的受惠產業,但同時也讓台灣的工具機、機械產業變成「艱困產業」,出口衰退到甚至要政府協助度過難關。因此,此報告從出口的「貿易轉移」就得出「台灣是最大受益者」的結論,不論從整體出口數字,或是個別產業看,是有商榷餘地。

即使拿國際比較,相較那些同樣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亞洲國家,台灣也難稱最大受益者。如果單比四小龍,星、港是全球貿易轉運港,貿易戰讓貿易量受衝擊,當然會受影響,香港更因反送終事件讓經濟下滑;韓國也因中國經濟放緩、電子業碰上逆流及內部因素等問題,導致出口與經濟走緩。

因此,同樣出口衰退,台灣幅度最小,港連續10個月出口衰退,韓國衰退幅度接近二位數;甚至以實質出口看,台灣還是唯一正成長國家。以經濟成長率而言,星、港已跌入衰退或零成長。

亞洲其它國家受惠於貿易戰更多

不過,人比人氣死人,台灣縱然比其它小龍好,但比其它國家又未必了。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泰國、南亞的印度等國的出口,都受惠於貿易戰,對美出口成長擴大,甚至整體出口仍是正成長。

特別是越南,因貿易戰遷移的供應鏈往南跑,越南是落腳的第一站,這讓越南不僅對美出口大增、整體出口持續維持成長,更讓外資直接投資(FDI)從去年起就呈跳躍式的成長─今年上半年的增加幅度接近7成;這也讓越南的經濟成長率火熱,今年第3季達7.31%、前3季近7%,是近9年新高。

台灣也有受惠於台商回流,經濟部敲鑼打鼓宣傳台商回流投資,最新數據說「破7000億台幣」,這是一個相當亮麗的成績,但要注意的是:這個金額還是充滿變數、甚至灌水的成份。

台商回流投資要落實仍有變數

一來這些投資計劃只是經濟部審核通過,尚未落實,如果投資條件無法配合(例如土地、勞工、供電、環評等問題),還是一場空;二來政府拿國際基金的錢慷慨補助企業,貸款利率接近零利率,國發基金為此每年要花數百億元。不必懷疑,如此好的條件下必然出現不少尋租企業,拿原來就要在台灣的投資作為「回流投資」、得到優惠補助。

最後則是貿易戰與國際情勢不斷變化,也會牽動台商的投資計劃─例如貿易戰走向和緩,或是如RCEP完成談判,台灣國際經貿邊緣化風險再提升等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台商回台投資意願。

台灣是中美貿易戰最大受益者?聯合國研究報告如是說,最好確實是,但現在所有數據,都還不到「最大受益者」的程度,未來風險仍大,別高興得太早就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