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如何教出能迎接明日挑戰的孩子?

2019-11-10 06:30

? 人氣

作者認為,臺灣的國際競爭力若要不落人後,企業界要發揮創意,開創具有獨特性的產品與附加價值,也就是在哀鴻遍野的「紅海」中,創造別人沒有的「藍海」市場。(圖取自推特)

作者認為,臺灣的國際競爭力若要不落人後,企業界要發揮創意,開創具有獨特性的產品與附加價值,也就是在哀鴻遍野的「紅海」中,創造別人沒有的「藍海」市場。(圖取自推特)

世界變動太快,教育已經趕不上未來的發展。未來的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動,以及科技的發達,孩子面臨的環境已經不同,「人才」的定義也已經和過去、乃至於現在截然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教育部主推「素養教育」的108課綱,將如何改變台灣未來的教育環境?《天下雜誌》從家長、學生、教職人員到企業人資,從課程安排、教學評量及未來人才需求,各面向探討因108課綱將產生多大的改變。大家更關心的是:今日的教育如何教出能迎接明日挑戰的孩子?

兩年前,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布年度競爭力報告,台灣較去年下降1名,來到全球第15;亞太排名第5,次於新加坡、香港、日本及紐西蘭。顯然台灣競爭力在衰退中,值得警惕。筆者認為,這與我們教育只重視理論,不重視學以致用的創造與發明有關。

臺灣的國際競爭力若要不落人後,企業界要發揮創意,開創具有獨特性的產品與附加價值,也就是在哀鴻遍野的「紅海」中,創造別人沒有的「藍海」市場;同理,畢業生投入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也應學以致用並發揮創意,才能出人頭地,不能自恃自己擁有多麼好的學歷就要求高薪,更重要的是要有膽識與前瞻性眼光,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未來。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學歷不等於能力,態度才能決定高度,只有畢業後能利用時間不斷學習者,才是未來贏家,例如,蘋果的賈伯斯、微軟的比爾蓋茲、臉書的馬克左克柏與阿里巴巴的馬雲等人就是如此,他們都是有創意、敢冒險的企業家。為何台灣只有張忠謀等幾人?為何大多數企業只能幫人家做代工?

20191014-總統府記者會,張忠謀出席。(盧逸峰攝)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資料照,盧逸峰攝)

談到學以致用與創意發明,以發明「紅外線自動噴水器」而有「台灣愛迪生」之稱的發明家鄧鴻吉為例,學歷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商機,並學以致用,利用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創造別人所沒有想到,卻能給社會大眾帶來方便的商品,如此才能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38年前,當他還是霧峰農工的高職生時,就因為上廁所後沖水時的不衛生與不方便,引發他的靈感,只花一個月的時間,發明「紅外線自動噴水器」,給大家上廁所時帶來衛生與方便,同時也讓他賺到其人生的第一桶金–台幣150萬元,這筆錢不僅改善他家原本十分窮困的生活,也讓他從此走上發明創業之路。

對於國內許多汲汲於追求高學位者,鄧鴻吉無疑是一面白手起家的最佳鏡子,只要平時多留意生活上的不方便之處,好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並學以致用,就能開創自己美麗的人生,甚至能為國爭光。他說,學生在校學業成績的好壞不要太在意,重要的待人處事要有禮貌與誠信,說到要做到,還有培養良好的語文能力與一技之長。

目前許多大學,由於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以致許多學生普遍缺乏創造力與忍受挫折的情緒智商,一旦面臨職場考驗,往往無法適應而慘遭淘汰。許多學生尤其缺乏明確人生目標,只是隨波逐流,熱衷於考研究所,但是畢業後也找不到好工作,只能不斷補習,或是參加國考,僅以求得一「鐵飯碗」為滿足,這樣國家又如何有競爭力可言?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發明大國,主因是他們教育重視創心與發明,學習過程按部就班,不偃苗助長,及於速成,且技術傳承重視師徒制之做中學,以致他們生產的商品都極為精緻與耐用,從雙B、保時捷到炒菜鍋等各種民生用品,每樣商品品質都是世界頂尖,所以能暢銷全世界,賺取大量外匯,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幾名,其勞工待遇與福利,比一般公務員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很少人會以當公務員為榮,這樣的國家才有競爭力。

以色列也是如此,不僅是國防強權,也是科技大國,創新科技公司所佔比例排世界前幾名,政府鼓勵並補助年輕人創業,不要怕失敗,他們認為失敗也是成功的墊腳石,會協助年輕人再接再厲、越挫越勇,這樣的精神乃從軍中培養而來,所以以色列能成為軍事強國,從未吃過敗戰,很值得我們見賢思齊,尤其是他們愛國精神與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

以色列建國短短70年,就締造出經濟成長50倍的奇蹟,甚至號稱諾貝爾得主搖籃,還是人均創業比最高的國家。背後的秘訣就是「科學教育」,他們鼓勵孩子提問與討論,甚至挑戰權威,這樣的辯證精神從一般人到菁英皆然,以色列的「魏茲曼科學院」就是一所傑出人才養成所。


反觀我們,大多數人只重視學歷,不重視技術,熱衷於當公務員、捧鐵飯碗,又不願意當兵,這樣國家又如何有競爭力?主因是國家認同錯亂,民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政府又偏心,只重視公務員的待遇與福利,不重視勞工,以致「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居然有某位反年改的李姓高級公務員說,年改後他只能當「庶民」,吃薑母鴨!是否若沒有年改,退休後就可天天吃大餐?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公務員?!

近年來大家不夠重視技職教育,連以往培養技術人才的技職專科與學院,也紛紛轉型為科技大學,並紛紛向普通明星高中招手,讓高職生升學管道更為狹窄,而教授平時只重視理論教學與論文發表,輕視技術操作,以致有汽車系畢業生到業界上班時,居然不知怎麼換輪胎的怪事!這種不重視學以致用、眼高手低的教育方式,能讓畢業生找到好工作或靠發明創業,擁有高所得的機會嗎?能讓我們國家在世界上有競爭力嗎?

雖然近二十年來,我國發明人口有一百二十萬人,台灣發明界在國際各項著名發明比賽屢獲大獎,為何每年尚需花60億美元向國際購買專利?主要原因有三:

1.台灣各界所發明的獲獎科技能商品化的比例只有0.3%,與世界各國的3%,差了十倍,可能因發明的東西與產業需求有落差,不適合量產。
2.台灣發明專利販售後的稅率需要40%,以致一項獲利一百萬元的專利金,要被扣稅四十萬元,這樣誰願意在台灣出售專利?
3.台灣仿冒猖獗,司法官普遍對科技與專利法外行,無法有效保障發明者的權益。


因此,若要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應該針對以上三點對症下藥:

1.各級學校平時應落實學以致用的學習,國中以上每周應有幾堂課到校內外的工廠實習,學習基本車床與木工技術等,才能了解何種發明能商品化,至少能培養一技之長。

2.政府應降低出售發明專利的所得稅金,否則誰願意將專利賣給國人?為何只會批公文的公務員可以坐享高薪、高福利與低稅率,而發明家則反是?難怪許多人熱衷於國考。

3.負責審判專利法的法官應該有科技素養,否則能判斷商品是否被仿冒?國外司法官之所以從一般大學畢業生挑選,良有以也。

總之,行行出狀元,技術重於學歷,態度才能決定高度,鄧鴻吉成功的故事,很值得中學或大學的學生看齊。當然政府的政策也應配合,如效法歐美國家,鼓勵學生從事創造與發明,且經常舉辦發明展,讓媒體大肆報導,在社會上蔚為風氣,同時司法上,培養具有科技背景的法官,確實保障發明專利權並減少稅賦,這樣各級學校才會重視學以致用與創新發明,台灣也才能如同德國與以色列一樣具有國際競爭力。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