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誰是孫中山的真正繼承者?

2016-11-19 06:50

? 人氣

蔣中正。(圖取自維基百科)
1949年之前,國府接連面對日本和中共兩大強敵挑戰,自身都難保,何談從「訓政」過渡到「憲政」,高文明的「民權」根本是奢望。(圖取自維基百科)

國民黨到臺灣後,喘息安定,「三民主義」終於可以次第全面展開﹕早年方針是「反攻大陸」,爾後又制定了「國家統一綱領」,這是堅持「民族」;50年代從基層開始選舉,1996年終於達到民選總統,「民權」全面落實;70年代「經濟起飛」,80年代「錢淹腳目」,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民生」成就亮麗 ──「三民主義」由此全部實現,國父的理想終於在臺灣變成現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幸的是,「三民主義」在臺灣攀上頂峰沒多久,就開始走下坡。

「中華民國」雖然治權僅及臺灣,但「主權」是包括大陸的,按理,如果「三民主義」是好東西,她在臺灣的成就應該也和大陸分享 ── 可以肯定,孫中山在天有靈,一定樂見「三民主義」在全中國遍地開花。更嚴酷的現實是﹕中共對臺灣有著「統一」的堅定意志,這個「統一」,就是先立即消滅「中華民國」,再逐漸掃蕩「三民主義」,將「一黨專制」也帶到臺灣。隨著中共的國力近三十年來大幅提升,這個危及中華民國存亡的「終極統一」已顯得越來越真實。對此,唯一的化解之道,就是以「三民主義」和平演變中共 ── 如非得接受「統一」的命運不可,臺灣人民唯一願意接受的,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這本來就是「國統綱領」精髓,是對中華民國的最佳保障、對孫中山政治遺產的最好繼承。雖然制定了「國統綱領」,但後來走向「臺獨」的李登輝不用說了,李登輝之後的國民黨總統和主席馬英九呢?哪怕僅僅是為了捍衛中華民國,馬英九可有想過、嚐試過「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民權」僅及臺灣,不及大陸,甚至在主觀願望上都是如此,這就意味著「民權」被丟了大半。

至於「民族」,不必贅言了,略過李登輝吧,到馬英九時代,國民黨還有幾人在說「我們中國」、「我們中國人」?一方面事實上默認「中國=中共=中華人民共和國」,默認「中國是中國、臺灣是臺灣」,一方面又熱衷「本土化」、「愛臺灣」(絕不敢說「愛中國」,哪怕這個「中國」的定義是「中華民國」),一個「不統不獨」,馬英九把「民族」也丟得七零八落了。

20161108-前總統馬英九首次以被告身分出庭-(蘇仲泓攝)
到馬英九時代,國民黨還有幾人在說「我們中國」、「我們中國人」?(資料照,蘇仲泓攝)

現在是洪秀柱時期,情況更糟。

我以前寫過,到了當代,「三民主義」的順序要重新調整,變成「民權、民族、民生」。「民權」的份量最重,要占到50~60%以上。「民權VS民族」實際上是「價值VS身份」的「fundamental」課題,「價值」要壓倒性地重於「身份」,可以「唯價值是問」,無視「身份」,但絕不可倒過來,否則即是落後、反動,比如民進黨的「身份>價值」。

這種思維,即便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也必須接受,因為馬克思就是這麼想的。馬克思有兩句後來成為國際共運口號的名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工人沒有祖國」。亦即,為了「聯合起來」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價值」,「無產者」和「工人」必須跨越、超越自己的「國家╱民族」之「身份」。套用當代大陸「憤青」慣用的概念,可以說,「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勾結境外敵對勢力=作賣國賊;「工人沒有祖國」=出賣國家利益=當漢奸。共產黨當初勾結蘇聯在井岡山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背叛祖國」的中華民國,不就如此嗎?只不過,馬克思的「價值」,是後來被實踐證明為糟糕透頂的「共產價值」,但「價值>身份」的思維方式,和筆者倡導的是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