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薩專文:被催眠的街頭運動

2019-11-07 05:50

? 人氣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場運動即使夠持久,夠嗆辣,卻是越來越陷困在地緣政治的重圍裡,當美國(或者更廣泛而言,整個西方世界)和中國的衝突從潛在的戰爭到越來越凸顯的情境之下,香港似乎是把自己交出來,自願成為這場戰爭的人質;美國在找尋自己的陣營,香港自願選了邊,可是整個情況已經進入到新冷戰的詭異格局,川普式的、波頓(John Bolton,譯註九)式的語言當道,連「納粹中國」(Nazichina)的話都跑出來了。初始時,我們對於香港運動性質的批判還有所保留,隨著情勢的發展,這個保留也沒有必要了:當前的香港街頭,即使聲音夠大,時機夠巧,卻也不過就是在全球衝突的大棋盤上扮演反中的小小戰爭機器。不得不說的關鍵點:這場運動給予我們的最大教訓是,當「民主」這個空洞語詞變成強迫症的自我催眠時,於當今地緣政治情境之下,最後是變成筆直走向川普式反革命的捷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亞太區域來看,香港事件的感染力是災難性的:這個事件感染到台灣,讓熱衷於搧風點火者更加添了聲勢,長了翅膀,很可能就因此贏得明年初的大選,並且對於未來的發展圖像越來越當真── 川普藉由中國大陸在南海擴張的理由強化對峙,並因而順利連任總統,美國再度躍為亞太棋局的霸主,台灣或許就此乘風造勢,宣布獨立,光榮地成為美國所指派的,在亞太一隅的總督。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深陷「烏克蘭門」醜聞風暴。(AP)
作者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或許將藉由中國大陸在南海擴張的理由強化對峙,並因而順利連任總統,美國再度躍為亞太棋局的霸主,台灣或許就此乘風造勢,宣布獨立,光榮地成為美國所指派的,在亞太一隅的總督。(AP)

在台灣的大學校園,與隨著「連儂牆」(Lennon Walls)的到處擴散,一股危疑的氣氛瀰漫於各個校園。那些香港革命的粉絲們長時間在牆面上塗寫、張貼各種反對「獨裁者習近平」的訴求,痛斥他們眼中的納粹中國(Nazichina),塗汙紅旗與其它象徵中國的符號;另外一方面,那些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媒體,習慣性地把中國大陸來的學生視為「間諜」,他們被要求來到牆下學習,時常得忍受凌辱或威脅,一旦稍微顯示不滿,當下被要求滾回中國。這真是校園中的恥辱之牆!

根據德勒茲的用語,面對上述景象,他或許會說:我們有時候難免愚蠢,確實愚蠢 ── 可是總不該蠢到跪伏拜倒在一面牆下......任何事情總會有個極限,即使愚蠢,也該有個限度吧......

*作者為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教授,多次到台灣客座。

譯註:

1、希勒薇亞 ‧柯靈貝格( Sylvia Klingberg),法國社會學家,曾經與本文作者Alain Brossat 共同出版《意第緒革命─猶太激進主義史》。
2、本文所有黑色斜體字均為原文所有,譯文保留其字體。
3、「一分為二」,是毛澤東談辯證法時所強調的對立統一規律,其著作《矛盾論》中有比較清楚的詮釋。
4、全球北方,這是南北概念的世界觀,北方工業化強權,南方貧困的第三世界,在此,泛指以美、歐、日為主的西方媒體。
5、color line,膚色藩籬,指種族隔離的社會現象或法律制度,人的權利因膚色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6、法農(Franz Fanon),法屬馬丁尼克島作家,著有《黑皮膚,白面具》、《大地受難者》……等書。他的著作啟迪了殖民與後殖民的研究。
7、工委會成員(conseillistes),馬克思主義系統中的「工人委員會」份子,反對列寧的先鋒隊概念,主張工人應自行組織成鬥爭的團體,領導社會前進。
8、皺褶(le pli),這是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概念,指殊異點的多重部署。某些時候,皺褶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思想探勘痕跡。

9、波頓(John Bolton),曾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川普上台後,曾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他是美國極右鷹派的代表性人物,對於中國、古巴、朝鮮、委內瑞拉皆極不友善。

[1]李察昆(Richard Quine)導演的《蘇絲黃的世界》(1960),映像雖已久遠,卻足以反映港英殖民時期一個城市分割成兩個世界的情境。

[2] 見《世界報》1019年2月6日的報導,〈香港雇傭──接近於奴隸的生活〉。

[3] 關於這一點,請閱讀史密斯-羅森伯格(Carroll Smith-Rosenberg)所寫的《暴力帝國:美國國家認同的誕生》,2010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