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臺大團隊主動撤除論文,這是一個好消息!然後呢?

2016-11-17 06:50

? 人氣

作者表示,在學術制度與文化上,教育部與科技應該對願意冒險拆除易燃物的學者給予容忍和鼓勵。(資料照,施孝衡攝)

作者表示,在學術制度與文化上,教育部與科技應該對願意冒險拆除易燃物的學者給予容忍和鼓勵。(資料照,施孝衡攝)

學術界的魔鬼誘惑是,為求績效、升等、經費,而從事造假(fabrication,意謂無中生有)或變造(falsification,又稱竄改)研究成果。這是所謂的學術舞弊,積極舞弊者,等同於從事詐欺與背信行徑,惡意欺世盜名,詐騙取財。相對輕度舞弊者,是研究程序尚在進行中,為求達成計畫進度,對長官交代成果,就在對進行中的未完成結果「深具信心」的預期下,對中間結果「加工」,提前發表,讓研究團隊與研究機構,發光!發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大校訊第1281期》頭條報導。 (劉任昌提供)
圖一:《臺大校訊第1281期》頭條報導。 (劉任昌提供)

《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係數18.699!

圖一就是在前述背景下,我在十月底接到的電子郵件。《臺大校訊》第1281期,頭條新聞是:「生命科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郭明良教授及臺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教授之研究團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

影響係數18.699!這是一個驕傲、珍貴、錙銖必較至小數點第三位的偉大績效,遠高於臺大公衛學院在10月13召開記者會,宣讀的《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5.929影響係數。《臺大校訊》以頭條刊出這個傲人績效,自屬當然爾!

《自然細胞生物學》影響係數18.699遠高於《國際環境》的5.929。(劉任昌提供)
圖二:《自然細胞生物學》影響係數18.699遠高於《國際環境》的5.929。(劉任昌提供)

但在11月10日之後,《臺大校訊第1281期》撤除該頭條報導,原因是「臺大研究團隊」向期刊單位要求撤除論文,背後原因是論文呈現的圖形被國際學術評論者質疑造假。臺大主任秘書林達德說,主要作者已提出辭職。又說明,該研究論文比較明顯的錯誤,有一張圖之前已被發表過,該論文又使用同一張圖,只做了小小的修改,學術界稱之為「重複發表的問題」,如果有註明出處,並獲得同意,還可以被接受,但此研究未註明出處亦未獲得同意,明顯有瑕疵,但是否構成造假,仍要由院級委員會調查後判定

論文撤除事件導因於「PubPeer」網站的揭露,我在此補充二項媒體忽略的觀點,其一是對臺大正面的評論,其二是在論文被撤除後,仍出現對臺大負面的評論。

被質疑論文圖形造假的過程

被撤除論文的合著者共計八位,即所謂的「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第一位作者是已經辭職的博士後研究員,第七位是林明燦,第八位是郭明良。作品在去年六月審查,在今年七月被正式接受,然後在8月15日線上刊登。既然是「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就會引來「好智者」或「好事者」睜大眼睛看,尤其是利用最近發展成功的圖形辨識軟體偵測。

大家已經熟悉「抄襲辨識」程式是透過比對標的文件的文字表達型式,是否與既存之雲端資料庫文件吻合。「圖形辨識」軟體的基本原理相當,只不過是更精密,也需要更複雜的演算法判斷,其主要辨識目的有二,第一是是否與既有圖形雷同?第二是判斷是否具有經過影像處理軟體加工的徵兆?當「好智者」或「好事者」將藉以比對的資料庫限定在醫學論文圖形時,成功偵測舞弊行為的機率就大幅提升。

「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論文在8月15日刊登後,在11月1日被匿名網友提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細胞圖片中,有二幅竟然完全雷同。然後,又被發現存在完全對稱(鏡射)的圖片,又有圖形內容局部重製的現象,以及圖片有相同斑點的現象…以上跡象隱含研究結果攝影圖片並非自然原片,而存在變造或造假的可能性。

國際學術評論者對臺大有利的評論

「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的主要作者在11月4日回覆PubPeer,為論文出現的瑕疵道歉,也聲稱是因為疏失造成錯置圖片,而且已經致函期刊,進行補救。在此同時,卻又有更多圖形被提出質疑,並且評論這篇文章不是需要訂正,而是需要大規模的訂正(mega correction)。

在11月7日,主要作者(第一作者)以負責任的態度再回覆,說明數張圖形的確是第一作者不當的重製(inappropriately duplicated by the first author),承認有違反學術倫理爭議,已經去函期刊要求撤銷論文。在表達歉意的同時,還是強調論文的結論正確,不受研究結果圖形的爭議影響。

PubPeer網友對「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的回應,表達感謝分享此訊息(Thanks to the authors for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retraction.)。還有網友強調,很高興聽到撤除而非訂正的消息,因為訂正之後,必定有更多的訂正要進行(It is good they are retracting rather than a mega correction, which would in all likelihood turn into multiple corrections.)。

承認錯誤,大刀一揮,撤除文章,就此打住原本可能持續針對該篇作品進行的更深度扒糞。如此作為,反而贏得一些尊重與好評。從被公開質疑,到作者提出撤除決定,僅一星期,省去可能持續耗費的社會成本。

國際學術評論者對臺大不利的評論

「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的八位作者依序是:ST Cha,   CT Tan,   CC Chang,      CY Chu, WJ Lee, BZ Lin,   MT Lin(林明燦)& ML Kuo(郭明良)。第一作者ST Cha已辭職,但Chang, Chu 與Kuo三位作者卻被PubPeer網友點名,說要對他們的所有論文扒糞(I will perform a screen through all the publications from this group.),而且引起呼應。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被點名刊登他們所發表,且可能存在爭議的期刊包含:J. Natl. Cancer Inst.與 J. Biol. Chem.等。

臺灣大學主秘林達德說:「有一張圖之前已被發表過,該論文又使用同一張圖,只做了小小的修改,學術界稱之為『重複發表的問題』,如果有註明出處,並獲得同意,還可以被接受。」這句話錯了,因為無論醫學樣本的實驗組或對照組,一定是當時的實驗結果,不會拿庫存的圖片來比較。這是PubPeer網友目前的主要扒糞方向。

火在燒!目前仍處於慢火燉燒的狀態,但猛烈可期。事後救火,不如事前主動丟棄易燃物,在個案上,臺灣大學應該先自己檢討,清理門戶。在學術制度與文化上,教育部與科技應該對願意冒險拆除易燃物的學者給予容忍和鼓勵,自己人來拆,還能留住面子,等外國人來拆台,就將面子丟盡。

臺灣大學尚未出現類似「東京大學的6個研究室的22篇論文涉嫌造假事件」的規模。但就學術能力或民族性,大家心知肚明臺灣大學與東京大學的斤兩如何?

雖然《台大校訊》已經撤除〈研究團隊論文榮登〉報導,仍可從Google庫存獲得。(劉任昌提供)
圖三:雖然《台大校訊》已經撤除〈研究團隊論文榮登〉報導,仍可從Google庫存獲得。(劉任昌提供)

*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