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我未成年,我的幸褔無需護家盟來守護

2016-11-13 06:00

? 人氣

諸多反對婚姻平權的社會倡議者,經常將「守護下一代幸福」、「孩子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來做為盾牌,護航個人的意識形態,但教育現場對於性少數的霸凌仍然存在。(取自守護幸福家庭行動聯盟臉書粉絲團)

諸多反對婚姻平權的社會倡議者,經常將「守護下一代幸福」、「孩子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來做為盾牌,護航個人的意識形態,但教育現場對於性少數的霸凌仍然存在。(取自守護幸福家庭行動聯盟臉書粉絲團)

「彰化護兒聯盟」於7日北上立法院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批評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下簡稱伴侶盟),與彰化高中學生會、彰化女中臺灣文學研究社等學生組織,於8日共同舉辦「青春水漾」電影座談會,痛批此部影片不旦遭監察院糾正,更是在教導孩子「性高潮」及「探索敏感帶」。而彰化縣縣議員黃玉芬更指出此舉過度意識形態,是在教導孩子「怎樣解放、怎樣放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於8日電影座談現場,警察竟主動至現場維持秩序,不禁令人疑惑,為何民間團體所舉辦的小型演講,不但引起護家派的家長們高舉標語抗議、更使公權力主動介入,不禁讓人疑惑,為何這部由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所拍攝的性教育影片,威力如此之大?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於2011年出版<青春水漾>,表示「台灣性教育缺乏正向媒材,更不見青少女主體意識的角度,因而希望提供一個友善多元、不說教的媒材。」(取自青春水樣官方網站)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於2011年出版《青春水漾》,表示「台灣性教育缺乏正向媒材,更不見青少女主體意識的角度,因而希望提供一個友善多元、不說教的媒材。」(取自青春水樣官方網站)

首先,黃玉芬議員在炮火四射的同時,卻未搞懂監察院糾正《青春水漾》的理由為何,「糾正」為監察院用以舉發行政院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的工作及設施有違法或失職之情事,此案的被糾正機關為衛生福利部及台北市政府,原因為「青春水漾未依法審查分級」,文化部後認定此片屬免送審錄影節目帶,後也已於出版品上附註此片為保護級。因此,遭監察院糾正絕非因內容不妥或踰越教育目的,而僅為在審查程序上略有疏忽。

站在座談會場地外抗議的家長,高喊「保護彰化在地子弟」、「抗議色情影片」、「拒絕汙染彰化」等口號,以「守護下一代幸福」為號召,護航個人早已不入流的意識形態及保守觀念,令人不齒。

一、「性教育」不該與「色情影片」畫上等號

十年前,台灣的性教育往往是採取「不敢提、不敢教、不敢說」三不原則,而逐漸進步至「認識男女身體構造」,過去部分的教育人員,曾以為只要以「恐嚇」、「汙名」、「避諱」等方式,就能假裝不看見青少年的情慾與性,儘管時至今日,「認識多元性別」及「如何使用保險套」已正式列入高中課綱,但仍有某些特定宗教背景的人士,於教育部所辦理的課綱公聽會中,多次發言要求刪除「LGBT」、「多元性別」、及相關性病防治及避孕措施的課程,認為孩子只要不在學校內接觸任何與「性」相關的課程,就能完全與之隔離。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反而使孩子跳入火坑。如果於學校課程中不辦理與「性」相關的講座及課程,孩子僅透過網路或成人影片,得知過於「不正確」、「不符合現實」的性知識時,輕則成為年輕爸媽、重則與性病共處一生。而身在教育現場,也能清楚了解到,台灣端的性教育課程的確不足,許多孩子仍不清楚,使用保險套需搭配水性潤滑劑,不可使用凡士林或油性物質來潤滑;認為保險套戴兩層較為安全;認為男性只要控制不將精液排出在陰道內,就可避免懷孕。這些錯誤的性知識,豈不代表著,我們仍有好長一段路要努力?

二、下一代的幸福,無需護家派來關心

諸多反對婚姻平權的社會倡議者,經常將「守護下一代幸福」、「孩子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來做為盾牌,護航個人的意識形態,但身為一個青少年、高中生,我們能理解在教育現場,對於性少數的霸凌仍然存在,多數高中並沒有提供跨性別者友善的如廁、住宿空間,「娘娘腔」、「男人婆」等性別偏見的詞語仍然廣泛使用,多少性別氣質與同性較為不同者,需要忍受每天被「驗身」的恐懼和無奈?

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家立業,甚至擁有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身亡後,能有個人和自己的孩子共度一生。看見孩子幸福,理當是每個父母最終的期望,但如果LGBT的孩子,出生在保守、傳統觀念較深的家庭,從小被灌輸「同性戀是不對的」,而於成年後,逼迫自己與不相愛的另個人結成家庭,終生隱藏性向、永遠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這是護家派家長所期望看見的嗎?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7日與同志父母於立法院前爭取「人人都享有平等成家」的權力(取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臉書粉絲團)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7日與同志父母於立法院前爭取「人人都享有平等成家」的權力。(取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臉書粉絲團)

三、LGBT的孩子,需要看見社會更多溫暖

即使性別平等教育法已通過11年,根據友善台灣聯盟於2012年以青少年同志為調查對象所回收的2785份問卷中,58%的受訪者表示曾經遭受他人肢體或言語上的傷害,29%的受訪者因為同志身份而有了輕生念頭,其中又有18%自殺未遂,這樣高比例的數字顯示同志在青少年時期缺乏自我認同感,感受到惡意環境但自己卻無力對抗,足見教育平等教育法的落實有待加強,以保障所有學生之受教權和免於恐懼權利,打造友善的校園文化。

葉永誌、林青慧、石濟雅及無數「因恐同而死」的孩子,他們從來不是個案,現今的台灣校園,仍有許多「未爆彈」,這些反對婚姻平權的家長從來不明白,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LGBT的孩子心中,刻下一道又一道的傷痕,世界需要多一點的溫暖和愛,請張開雙手,擁抱多元族群吧!

*作者為花蓮縣政府兒少諮詢代表、高中學生會會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