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高中「十八學群」是在輔導還是誤導?

2019-11-18 05:50

? 人氣

過去是「教育改革亂」,現在更「教育亂改革」,教訓還不夠嗎?請高中的校長教師們、家長們都想清楚,總不能糊里糊塗被荒唐不當的設計牽著鼻子走!(示意圖,取自naosuke ii@flickr)

過去是「教育改革亂」,現在更「教育亂改革」,教訓還不夠嗎?請高中的校長教師們、家長們都想清楚,總不能糊里糊塗被荒唐不當的設計牽著鼻子走!(示意圖,取自naosuke ii@flickr)

高級中學一年級自今年(2019)起推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其中一項重大變革就是增加選修。為了幫助學生選修,教育部頒行「大學十八學群與高中課程諮詢參考」,作為各高中輔導室的要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十八學群」是哪些?依序是:資訊、工程、數理化、醫藥衛生、生命科學、生物資源、地球與環境、建築與設計、藝術、社會與心理、大眾傳播、外語、文史哲、教育、法政、管理、財經、遊憩與運動。

看了這十八學群的清單後,我們不禁要問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何要分群?

我們知道1950年代開始高中分社會、自然兩組教學,是為配合大學聯考的分甲、乙、丙三組(後來分四組)。起初是高三才分組,慢慢演變為高二起分組。1990年代《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要求所有學生都要考「學科能力測驗」的五科,又採行「跨組」的安排,因而高中的分組並不嚴格。

1970年代後期開始有「以選修代替分組」的呼聲。1990年代的高中課程改革,也曾經強調不要「分化」,都是鑑於高級中學的教育本來應該「以陶冶青年身心,培養健全公民,奠定研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為宗旨。」這個時期,大學也開始反省要匡正過分注重「專才教育」的缺失,而開始推行「輔系」、「雙主修」及「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到了2000年代,有些大學更開始試行「博雅學院」或「大一不分系」。

許多專家預測,未來的大學畢業生在生涯中可能要更換四、五個職業。展望未來的大趨勢,則大學當會更強調「跨領域」,更趨向「學程制」而漸漸模糊「學系學生」的概念。順著此一道理推想,則高中若推行選修,當應該不分群組才是!這就教人怎麼也想不通,何以教育部竟要求高中的選修科目要依照「十八學群」開,學生也要被迫「選群」?這是不是違反「延後分化」的大原則?

育達科大畢業典禮尾聲,所有畢業生一同朝空中拋出學士帽。(圖/育達科大提供)
許多專家預測,未來的大學畢業生在生涯中可能要更換四、五個職業。展望未來的大趨勢,則大學當會更強調「跨領域」,更趨向「學程制」而漸漸模糊「學系學生」的概念。(示意圖,育達科大提供)

第二個問題,為何要分得如此細?

查教育部統計處第5次修正編訂的《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稱係參照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教育培訓學科」(簡稱 ISCED-F 2013),以及我國大專校院教育實際現況及教育統計實務修訂,大學科系只分為十一大領域(「教育」、「藝術及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業、管理及法律」、「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資訊通訊科技」、「工程、製造及營建」、「農業、林業、漁業及獸醫」、「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服務」、「其他」)。

復查中國大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2011年所公布的新《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將大學學科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三大類。

到底「十八學群」是依照什麼特殊考量做出來的?實在令人好奇,該不會是湊「十八般武藝」的數字吧!有經過不同領域的學者的充分思辨嗎?能與國際接軌嗎?看「十八學群」的名單,可以問出許多問題來:「外語」難道不屬「文史哲」?「數學」與「資訊」比較相近還是與「理化」相近?「建築」不是跨「工程」與「藝術」嗎?「大眾傳播」與「社會與心理」有需要分開嗎?「生命科學」與「生物資源」有需要分開嗎?「餐飲」不是跨「遊憩」與「管理」嗎?軍事又屬於哪一個「學群」?

本來,任何分類都難免有跨類的特例(如人類學、建築學與新聞學),只要特殊處理便可;但可以肯定的是,分得越細則不合理而需要跨類的特例會越多。我們的主事者竟然缺乏這樣的認識!

第三個問題,為何如此排列?

大學的學系乃歸屬於學院。學院(或學部)的排列順序依國情與傳統而異,例如德國大學以前是神學院現在通常是法律學院排第一;英國劍橋大學是人文學院(Arts and Humanities)排第一,牛津大學是人文學部(Humanities);美國一定是文理學院(Arts and Sciences)排第一;日本是法學部排第一。在臺灣,通常的排列會是人文、社會、數理、法律、商管、醫藥、工程、農業、藝術、家政、……;教育部及師範/教育大學會把教育放第一。通常是文法類在先,專業類在後。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十八學群」竟然將資訊、工程領頭,後面的排序更教人一點也找不出頭緒,像是隨便亂排。這樣不成體統、與教育部既有排序相矛盾的東西也拿得出來?實在令人納悶。

(圖/Yu-Chan Chen@flickr)
「十八學群」竟然將資訊、工程領頭,後面的排序更教人一點也找不出頭緒,像是隨便亂排。這樣不成體統、與教育部既有排序相矛盾的東西也拿得出來?實在令人納悶。(圖/Yu-Chan Chen@flickr)

第四個問題,職業分類、學術分類、大學入學分組與高中選修分組本是四樣不同的事情,為何混為一談?

現在大學廣設,學生又逐年減少,高中畢業生幾乎都會繼續升大學,鮮少就業。所以高中的生涯輔導應該主要是「升學輔導」而非「就業輔導」。「十八學群」本來只是生涯輔導的工具,如今卻強調是為「學用合一」,要與學習相結合——高中開選修課都被要求與它對應。有沒有搞錯?

高一學生剛進入高中,通常什麼都還不懂,有必要進行升大學的輔導嗎?教育部難道認為教育就是為升學?青年的志趣尚未定型,可以就憑量表的分析就決定他的志向嗎?高一學生填的量表資料可以信賴嗎?在大學科系不斷整併、調整的情況下,在大學趨向大一不分系的趨勢下,還有必要要求高一學生「選群」嗎?何況,這「十八學群」缺乏學理依據!現在還是開始,不會看出任何流弊;就怕三年後,學生的生涯已被誤導而後悔莫及!

上面四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請先釐清改正,才可能順利推行。過去是「教育改革亂」,現在更「教育亂改革」,教訓還不夠嗎?請高中的校長教師們、家長們都想清楚,總不能糊里糊塗被荒唐不當的設計牽著鼻子走!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