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不只在台灣:《我的青春,在台灣》選摘(2)

2019-10-31 05:10

? 人氣

我心理一邊很疑惑,又很好奇,於是鏡頭就對著她,多拍了她幾回,但又擔心被她發現,所以手有點抖。她看起來很嚴肅,好像臭著臉,所以我也不敢過去和她攀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當刀哥帶她到我家時,蔡博藝完全變了一個人。我很疑惑,這是雙重人格嗎?她變得很活潑,拿出她在淡江大學附近抗議小白宮議題的DM,向大家說這個議題很重要,希望大家關注。聽她講解訴求的感覺很怪,但也有點開心,明明是一個中國學生,卻如此關注台灣的議題,還希望台灣人也能同樣關注。我對她更好奇了,後來就單獨約她訪問,表明很想拍一部專屬於她的片子。我還將這個構想寫成提案企畫書,投了新北市紀錄片獎。這是我認識蔡博藝的開始。當時完全沒有料到後來會拍了這麼久,甚至和陳為廷的故事一起,變成同一部片。

「學生運動好像是一件好玩、正面、正當的好事」

另一方面,陳為廷因為反媒體壟斷事件被大家關注之後,有些陸生們開始把他當成偶像。那天邀請陸生來我家的時候,陳為廷也在場,陸生們都想和陳為廷合照。比起在我高中、大學時候的認知,與當時社會大眾常有的觀感,我明顯感覺到了時代的改變,學生運動好像是一件好玩、正面、正當的好事,不再是暴亂的形象。在年輕人之間,也掀起了一股組織異議性社團的風潮。

蔡博藝也受到這個風潮影響。她會踏入這個領域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她有一位大他八歲的台灣男友,年輕的時候也參加過學生運動。不過她男友後來都在準備律師考試,做一些正規的工作,想從別的管道來實踐自己的理念。在她眼中男友是一個斯斯文文的人,但卻曾參與過她刻版印象中比較踰矩的學生運動。這讓她產生了好奇心,正好反媒體壟斷在當時風起雲湧,她便開始想要透過真正的參與來理解男友年輕時候的想法。這麼浪漫的理由是她自己說的,但我一直都不覺得這是真正的原因。不是不可能,但也許不是主要因素。

因為實際上,她還在中國讀高中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政治了。後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裡,拍到她以前寫的札記,已經寫過六四。我問她,妳為什麼會開始關注政治?她說因為當時失戀了,沒有其他的寄託。但我同樣不知道這有幾分可信度。她的高中校風比較開放,她和同學也都會談論政治話題,她本來也就對這方面比較關注。既然有這樣的背景,為什麼她剛來台灣還是會對社會運動有刻板印象?我不知道原因會不會是和我一樣?─覺得有隔閡,感到自己進不去。

「想要在媒體上吸引別人的注意,醒目的衝突是必要之惡」

後來淡江大學開始出現異議性社團「五虎崗社」,她也參與其中,成為創社元老。她去參加反核遊行,關注淡江、淡水附近社區的議題,從地方性的運動開始參與起。這些經驗讓她開始認識到,原來在媒體上喊口號的幾秒鐘背後,還得要做很多的努力,包括田野調查、掌握事件細節,透過這個過程,她開始認識社會運動的另外一面。也因為如此,她才有了新的認知,不再認為那些看起來像是製造衝突的行為一定就是不好的。因為,想要在媒體上吸引別人的注意,醒目的衝突是必要之惡。蔡博藝的個性真的是一頭熱,她對她關注的議題總是投入得很深,不會很快抽離。這點和陳為廷完全不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