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天弓三型飛彈攔得住中國最新東風-17導彈

2019-10-24 17:50

? 人氣

張誠以雄三飛彈測試為例,曾公布以貨輪為靶船,成功驗證這樣的能力,目前在中國尚未釋出東風-17成功摧毀目標的影片前,仍難判斷其「眉角」的真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長期投入飛彈研發工程的張誠,除了說明攔截導彈原理外,也介紹東風飛彈分類規則,來解釋這次命名的異常之處。

除東風-5、東風-31等例外,東風飛彈一般命名分類如下:編號一字頭,屬於射程一千公里內近程導彈;二字頭為一千公里到三五○○公里的中程導彈,用來打擊第一島鏈;三字頭為三五○○到五五○○公里的遠程導彈,主要涵蓋第二島鏈;四字頭為五五○○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以美國本土為目標。

「武器裝備編號是門大學問,東風-17最大射程約三千公里,為何不是二字頭?這違反過去東風飛彈大致的命名規則。」張誠以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為對照,作戰範圍可達三千一百公里,即以二字頭命名。

美新導彈結合「強盜」與「小偷」

因為命名編號問題,再加上要在地球大氣層外緣距離地表一千公里的頂端「打水漂」,東風-17的飛行距離似乎仍不具備足夠高的推升空間。基於這兩點,張誠對於實現「錢學森彈道」的說法也持懷疑保留立場。

儘管疑雲待解,從這顆首度亮相的導彈,回顧終端變軌飛彈橫空出世,起始於俄羅斯於一九九七年服役的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在此基礎下,如果說由大氣層外重返地球,屬於破門而入的「強盜型」飛彈,美國次音速貼地水平飛行、隱密性高的戰斧巡弋飛彈就屬於闖空門的「小偷型」。

自居「世界警察」的美國,結合上述「強盜」與「小偷」的兩者優點,已在傳統和終端變軌後開創第三大門派,發展出AGM-183A超高音速巡弋飛彈,據稱飛行速度可達驚人的二十倍音速。

「它的外型就像一架小型戰鬥機,既能在高空水平飛行(如戰斧飛行姿態),又能維持全程變軌……。」一位飛彈權威人士加重語氣地形容,這是利用高速噴射引擎或火箭推力,讓飛彈得以進入超高音速飛行,而且全程變軌難以反制。

軍方應研究反制「客製化對策」

這項「世界警察」的新武器,是由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所研發,在今年三月完成初步設計審查,將以三年時間進行飛行測試,為美國因應全球安全威脅日益嚴重,維護國家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東風-17的亮相,背後不僅有著區域飛彈攻防縮影,更可回顧和對照最新研發趨勢。基於料敵從寬立場,軍方應會研究反制的「客製化對策」,也可說是一場「矛與盾」的永恆競賽。

錢學森的假設被台灣飛彈專家打上問號。(翻攝自中國網)
錢學森的假設被台灣飛彈專家打上問號。(翻攝自中國網)

大氣層邊緣彈力不足  導彈難打水漂

錢學森被稱為「中國飛彈之父」。他曾任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於40年代提出了導彈飛行軌跡的「錢學森彈道」假設。

錢學森主張,導彈從助推後,由太空返回,與大氣層接觸時,可以「打水漂」的方式,不斷彈起又重新落下,讓飛行軌跡出現變化。

中國宣稱東風-21反艦導彈為首先應用的實例,可多次彈出大氣層外再返回,具突防與靈活機動力。東風-17也成功實現此一理論。

台灣飛彈專家則認為,打水漂是物體從空氣中以一定角度、速度和轉速接觸到水面,要進入不同「介質」(物質)時所產生的反彈力。大氣層邊緣空氣稀薄,導彈由太空返回時的反彈力不足,難以產生足夠推升力,滑翔體彈頭應只能增加滑行距離,並無法藉著反彈力讓飛行軌跡出現變化。(蕭介雲)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蕭介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