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天弓三型飛彈攔得住中國最新東風-17導彈

2019-10-24 17:50

? 人氣

東風-17的滑翔體彈頭,相當引人注目。(美聯社)

東風-17的滑翔體彈頭,相當引人注目。(美聯社)

東風-17導彈首度在中國十一國慶公開展示,不僅變形為滑翔體彈頭,命名編號也跳脫既有規則,引發美國與台灣等鄰近國家關注,持續蒐集情報研析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權威人士評估,該型導彈設計為攻擊美國航空母艦之用,如果要攻擊台灣,須先「後退部署」,我方以現有的愛國者三型、天弓三型飛彈「當然攔得住」。

弓三飛彈成功模擬攔截

根據初步資料,東風-17除了滑翔體彈頭,以發射車機動發射外,主要有五倍音速以上速度、可變軌等兩大特性,大幅提升防禦難度。

要印證上述權威人士所言──我方「當然攔得住」的說法,要先從技術研發成果分析。先前外界傳出,中科院所研發的天弓衍生型飛彈,即已具備至少五倍音速及可變軌能力。

其次,再從國防部於二○一八年在九鵬基地進行飛彈防禦測試的課目推敲,當時傳出曾以天弓衍生型飛彈模擬自大氣層外返回的攻擊靶彈。測試時,經雷達鎖定靶彈,再發射「台版薩德系統」的弓三飛彈,成功攔截模擬來襲導彈。

如傳聞屬實,我方對解放軍這顆全新飛彈應已具備相當的「攔截率」。

至於東風-17的攻擊用途,退役高階將領研判:「這是中國針對第一島鏈的美方航空母艦為目標,加強反介入的戰略能力。」

他評估,由於台灣海峽距離不足,中國如要用來打擊台灣,就必須先後退部署,但會增加我方預警時間,並不合理。

另一個不合理之處,在於中國賣力宣傳東風-17已經實現「錢學森彈道」的真實性。這是由已故科學家錢學森所提出,導彈可在「太空中打水漂」,改變飛行軌跡的假設。

要研判其真實性,得先瞭解導彈在發射後共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助推、定速巡航以及自太空中返回地面的終端自導;目前發展主流是在飛行第三階段的「終端變軌」能力。

錢學森的假設,等於是從終端變軌升級成在「巡航階段」即具備變軌能力。但由於現有資料不足,國內飛彈專家對此看法紛歧。有專家依據初步資訊認定,東風-17仍屬終端變軌,而非在太空中與大氣層間「打水漂」變軌,因為高空空氣稀薄,反作用力不足,相關宣傳手法根本是中國「自吹自擂」。

另有權威人士以「廣義角度」來看,無動力滑翔體彈頭像是「長了翅膀的彗星」,與「錢學森彈道」還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加上可在五倍音速變軌,愛三與弓三能否攔截,因無進一步客觀資料和驗證數據,他搖搖頭暫不做評論。

攔截導彈有如用子彈打子彈

「攔截導彈有如用子彈打子彈,但要先跳脫速度迷思,不必比它快。」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分析攔截飛彈的三項關鍵:

首先在敵人發射導彈,我方掌握和預測下一個變軌軌跡後,反制飛彈能否來得及抵達撞擊點(impact point);第二項關鍵,我方飛彈的武裝部(彈頭,warhead)能否精準撞擊到來襲導彈;第三項關鍵尤其重要,負責攔截的飛彈武裝部要能破壞對方的彈頭與炸藥,使其不能遂行攻擊戰略目標的任務,這才是反制導彈的「眉角」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

蕭介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