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天弓三型飛彈攔得住中國最新東風-17導彈

2019-10-24 17:50

? 人氣

東風-17的滑翔體彈頭,相當引人注目。(美聯社)

東風-17的滑翔體彈頭,相當引人注目。(美聯社)

東風-17導彈首度在中國十一國慶公開展示,不僅變形為滑翔體彈頭,命名編號也跳脫既有規則,引發美國與台灣等鄰近國家關注,持續蒐集情報研析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權威人士評估,該型導彈設計為攻擊美國航空母艦之用,如果要攻擊台灣,須先「後退部署」,我方以現有的愛國者三型、天弓三型飛彈「當然攔得住」。

弓三飛彈成功模擬攔截

根據初步資料,東風-17除了滑翔體彈頭,以發射車機動發射外,主要有五倍音速以上速度、可變軌等兩大特性,大幅提升防禦難度。

要印證上述權威人士所言──我方「當然攔得住」的說法,要先從技術研發成果分析。先前外界傳出,中科院所研發的天弓衍生型飛彈,即已具備至少五倍音速及可變軌能力。

其次,再從國防部於二○一八年在九鵬基地進行飛彈防禦測試的課目推敲,當時傳出曾以天弓衍生型飛彈模擬自大氣層外返回的攻擊靶彈。測試時,經雷達鎖定靶彈,再發射「台版薩德系統」的弓三飛彈,成功攔截模擬來襲導彈。

如傳聞屬實,我方對解放軍這顆全新飛彈應已具備相當的「攔截率」。

至於東風-17的攻擊用途,退役高階將領研判:「這是中國針對第一島鏈的美方航空母艦為目標,加強反介入的戰略能力。」

他評估,由於台灣海峽距離不足,中國如要用來打擊台灣,就必須先後退部署,但會增加我方預警時間,並不合理。

另一個不合理之處,在於中國賣力宣傳東風-17已經實現「錢學森彈道」的真實性。這是由已故科學家錢學森所提出,導彈可在「太空中打水漂」,改變飛行軌跡的假設。

要研判其真實性,得先瞭解導彈在發射後共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助推、定速巡航以及自太空中返回地面的終端自導;目前發展主流是在飛行第三階段的「終端變軌」能力。

錢學森的假設,等於是從終端變軌升級成在「巡航階段」即具備變軌能力。但由於現有資料不足,國內飛彈專家對此看法紛歧。有專家依據初步資訊認定,東風-17仍屬終端變軌,而非在太空中與大氣層間「打水漂」變軌,因為高空空氣稀薄,反作用力不足,相關宣傳手法根本是中國「自吹自擂」。

另有權威人士以「廣義角度」來看,無動力滑翔體彈頭像是「長了翅膀的彗星」,與「錢學森彈道」還是有一定的關聯性;加上可在五倍音速變軌,愛三與弓三能否攔截,因無進一步客觀資料和驗證數據,他搖搖頭暫不做評論。

攔截導彈有如用子彈打子彈

「攔截導彈有如用子彈打子彈,但要先跳脫速度迷思,不必比它快。」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分析攔截飛彈的三項關鍵:

首先在敵人發射導彈,我方掌握和預測下一個變軌軌跡後,反制飛彈能否來得及抵達撞擊點(impact point);第二項關鍵,我方飛彈的武裝部(彈頭,warhead)能否精準撞擊到來襲導彈;第三項關鍵尤其重要,負責攔截的飛彈武裝部要能破壞對方的彈頭與炸藥,使其不能遂行攻擊戰略目標的任務,這才是反制導彈的「眉角」所在。

張誠以雄三飛彈測試為例,曾公布以貨輪為靶船,成功驗證這樣的能力,目前在中國尚未釋出東風-17成功摧毀目標的影片前,仍難判斷其「眉角」的真偽。

曾長期投入飛彈研發工程的張誠,除了說明攔截導彈原理外,也介紹東風飛彈分類規則,來解釋這次命名的異常之處。

除東風-5、東風-31等例外,東風飛彈一般命名分類如下:編號一字頭,屬於射程一千公里內近程導彈;二字頭為一千公里到三五○○公里的中程導彈,用來打擊第一島鏈;三字頭為三五○○到五五○○公里的遠程導彈,主要涵蓋第二島鏈;四字頭為五五○○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以美國本土為目標。

「武器裝備編號是門大學問,東風-17最大射程約三千公里,為何不是二字頭?這違反過去東風飛彈大致的命名規則。」張誠以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為對照,作戰範圍可達三千一百公里,即以二字頭命名。

美新導彈結合「強盜」與「小偷」

因為命名編號問題,再加上要在地球大氣層外緣距離地表一千公里的頂端「打水漂」,東風-17的飛行距離似乎仍不具備足夠高的推升空間。基於這兩點,張誠對於實現「錢學森彈道」的說法也持懷疑保留立場。

儘管疑雲待解,從這顆首度亮相的導彈,回顧終端變軌飛彈橫空出世,起始於俄羅斯於一九九七年服役的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在此基礎下,如果說由大氣層外重返地球,屬於破門而入的「強盜型」飛彈,美國次音速貼地水平飛行、隱密性高的戰斧巡弋飛彈就屬於闖空門的「小偷型」。

自居「世界警察」的美國,結合上述「強盜」與「小偷」的兩者優點,已在傳統和終端變軌後開創第三大門派,發展出AGM-183A超高音速巡弋飛彈,據稱飛行速度可達驚人的二十倍音速。

「它的外型就像一架小型戰鬥機,既能在高空水平飛行(如戰斧飛行姿態),又能維持全程變軌……。」一位飛彈權威人士加重語氣地形容,這是利用高速噴射引擎或火箭推力,讓飛彈得以進入超高音速飛行,而且全程變軌難以反制。

軍方應研究反制「客製化對策」

這項「世界警察」的新武器,是由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所研發,在今年三月完成初步設計審查,將以三年時間進行飛行測試,為美國因應全球安全威脅日益嚴重,維護國家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東風-17的亮相,背後不僅有著區域飛彈攻防縮影,更可回顧和對照最新研發趨勢。基於料敵從寬立場,軍方應會研究反制的「客製化對策」,也可說是一場「矛與盾」的永恆競賽。

錢學森的假設被台灣飛彈專家打上問號。(翻攝自中國網)
錢學森的假設被台灣飛彈專家打上問號。(翻攝自中國網)

大氣層邊緣彈力不足  導彈難打水漂

錢學森被稱為「中國飛彈之父」。他曾任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於40年代提出了導彈飛行軌跡的「錢學森彈道」假設。

錢學森主張,導彈從助推後,由太空返回,與大氣層接觸時,可以「打水漂」的方式,不斷彈起又重新落下,讓飛行軌跡出現變化。

中國宣稱東風-21反艦導彈為首先應用的實例,可多次彈出大氣層外再返回,具突防與靈活機動力。東風-17也成功實現此一理論。

台灣飛彈專家則認為,打水漂是物體從空氣中以一定角度、速度和轉速接觸到水面,要進入不同「介質」(物質)時所產生的反彈力。大氣層邊緣空氣稀薄,導彈由太空返回時的反彈力不足,難以產生足夠推升力,滑翔體彈頭應只能增加滑行距離,並無法藉著反彈力讓飛行軌跡出現變化。(蕭介雲)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蕭介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