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同志大遊行看見作爲「跨國同志社群」的台北

2019-10-26 05:40

? 人氣

在行銷國家形象與主體過程中,旅遊業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卻尚未全面發展以同志為主打的旅遊宣傳。舉例來說,泰國的觀光局(Tourism Authority of Thailand, TAT)在2013年推出了「去泰國,大解放!」(Go Thai, Be Free)的觀光口號,目的在吸引更多LGBT遊客到泰國旅行。即便泰國如今仍是一個極權政府,此觀光宣傳至今日依然盛行。而在今年年初,泰國觀光局更推出一系列的宣傳影片。相對來說,台灣的觀光局曾經於2012年嘗試過類似的觀光宣傳,然而最終在遭遇眾多反對聲浪下黯然結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來在新南向政策的主導下,台灣和泰國的商業和教育交流日漸頻繁,又因廉價航空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泰國遊客因嚮往台灣的自由風氣而到台灣旅遊。除此之外,到台灣觀光的日本同志遊客數量也急遽成長,許多日本旅行社和LGBT雜誌開始為遊客規劃「同志大遊行」行程,甚至將台北形容為「亞洲最臨近,最熱門的同志旅遊地點」。

台灣已經準備好透過「暖實力」來加速經濟成長。然而不同於泰國的是,台灣這一系列的進步價值與政策並不是一種基於經濟目的「粉紅裝飾」,而是一種真正對於人權的關切和承諾,而隨之而來的經濟成果只不過是附加的紅利。

20181027-2018台灣同志大遊行。(簡必丞攝)
作者認為,台灣已經準備好透過「暖實力」來加速經濟成長。圖為2018同志大遊行。(資料照,簡必丞攝)

我們需更全面了解台灣發展同志旅遊的潛力與能動性,尤其是對於鄰近亞洲國家旅客的吸引力,並善用這樣的暖實力。尤其在面對中國逐漸限縮台灣國際空間的情況下,台灣的同志「暖實力」將為台灣獲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在台灣生死危亡的關頭,這不該被貶為是「擷取資本的同性戀帝國主義」(註6)。台灣的酷兒自由主義得已發芽是眾多草根組織與公民奮鬥的成果,而不是來自國家由上而下的「賞賜」,若將這些人權鬥士的奮鬥成果形容為助長資本主義的擴張,將是一種自大且無視脈絡的表現,尤其當考慮到,這些進展完全是台灣人民所自行發起的。

距離台灣退出聯合國已50年的今日,台灣在性公民權上的發展無疑是對中國的一大挑釁。台灣的存在既艱難卻又饒富適應力,其自由價值,以及其透過民主制度所賦予亞洲性少數社群的性公民權「將看似相異的邏輯與典範,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組合起來」,進而創造出一個文化理論學者Kara Keeling所述的「框架以外的未來」(註7)。這樣的未來不僅拒絕了中國對台灣前途的宏大敘事,更強調台灣對於國家前景的自決;這不僅表達了一個酷兒的去殖民化,更堅決抵制中國對台灣那種異性戀霸權和帝國主義式的想像、或是反對者口中那種「台灣不可避免的統一」。劉奕德(Petrus Liu)在其專書《兩岸酷兒馬克思主義》(Queer Marxism in Two Chinas)中聲稱此「酷兒去殖民化」背後的動機是台灣政府為了與中國做出區隔的「政治考量」與「刻意營造的政治形象」,然而這種簡化的思考方式所展現的不僅是一種過時且具中國中心主義的論點,更是透過學術的艱澀論述來包裝對於台灣實質進步的攻擊—這些進步是台灣本地社會運動者在過去十年間付出血汗,由下而上推動修改台灣的法律制度的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