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如何逼少年槍殺6人再自盡?看過《小丑》更該懂,一部紀錄片帶你探索「屠殺」真實來由

2019-10-21 12:02

? 人氣

2014年在美國開槍殺死6個人的少年艾略特,在影片中道出自己心中的悲傷與絕望。(圖/Discovery提供)

2014年在美國開槍殺死6個人的少年艾略特,在影片中道出自己心中的悲傷與絕望。(圖/Discovery提供)

最近當紅的《小丑》,你看過了嗎?電影裡講述以替世界創造歡笑為目標的主角亞瑟,因受到種種霸凌與汙衊,最終發現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話,遂而引起整個城市混亂的故事。《小丑》之所以能受到熱議、全台票房9天快速突破2億元,不只因為有美國DC漫畫撐腰,更因其內容浮誇而不脫真實,道盡現實社會樣貌。

電影裡的殺機,出自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對立,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這種惡意同樣隨處可見,小至同儕間互相排擠、戰南北,大至自古以來部落與國家之間的殘暴戰爭,也都再再顯現出不同族群之間的互斥與敵對。古人不是都說「人性本善」嗎?那麼激發社會仇恨的關鍵因素,究竟是什麼呢?Discovery新作《仇恨的起源》(Why We Hate)試著解開這些困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演化人類學家布萊恩‧赫爾認為答案是:資源有限與敵我意識。他觀察與人類基因有99%相近的黑猩猩與侏儒黑猩猩之社會行為,發現這兩種猩猩分別住在非洲剛果河北邊與南邊的動物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在資源較匱乏的剛果河北邊,黑猩猩靠著相對兇猛的性格爭奪食物;而在資源富足的剛果河南邊,侏儒黑猩猩則得以和平共處,分享食物。但當性格不同的兩者相遇,則會激發更強烈的敵我意識。

(圖/Discovery提供)
(圖/Discovery提供)

回到人類世界,種種仇視也都出於敵我意識與爭奪優勢地位。在已開發國家,這些競爭或許已經脫離生存層次,不同族群的人為了鞏固自身陣營在經濟上的利益,抑或者在社會上的發言權等,帶來難以消弭的仇恨、謾罵甚或殺害。

常見的敵我意識實例:台灣「戰南北」文化

屠殺是大規模且可怕的,但同樣出自敵我意識的小型衝突,其實天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台北捷運到不了的地方都是偏鄉」、「住台北市的都是嬌貴的公子哥吧!」、「台東有7-11嗎?」…無論在網路上或真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台灣民眾對於居住在不同城市的人發表帶有鄙視意味的言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南北」,更細節的類似案例如戰學校、戰性別等,更是屢見不鮮。

台北地區完善的捷運系統創造極度便利的大眾運輸環境,與南部習慣自駕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圖/Cheng-en Cheng@Flickr)
台北地區完善的捷運系統創造極度便利的大眾運輸環境,與南部習慣自駕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圖/Cheng-en Cheng@Flickr)

台灣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Power錕」李錫錕曾在其著作《Power錕是這樣煉成的》提及,社會裡的差異包含橫向(語言、生活方式等)與縱向(貧富、階級等)的,而台灣的戰南北文化屬於橫向的差異,是相對好調解的;若像電影《小丑》中,上流社會與底層大眾之間的仇恨,可能就會帶來危險殺機。

李錫錕也認為,總的來說台灣的「敵我意識」還算和諧,即便某些語言、生活方式不同,但因為基本上都由漢人組成,沒有發生像歐洲「猶太人大屠殺」那樣的悲劇。即便如此,我們仍該意識到這些事件背後所隱含的價值觀問題,發現潛藏心底的敵我意識,並且學會尊重各種生活樣貌,而非將之視為勢不兩立的陣營、放任恨意滋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鐘敏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