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護「西方正典」的文學評論大家哈洛.卜倫病逝,享壽89歲

2019-10-15 19:19

? 人氣

西方正典

卜倫極為推崇文學巨人與經典,他公開承認自己的英雄就是莎士比亞、18世紀的英國文人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19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家沃爾特・佩特( Walter Pater)。1994年,他在《西方正典》中討論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藉此一探西方文學傳統,批評文學批評裡充斥各種意識形態與政治化,但就是不願正視文學本身的價值。他將莎士比亞置於北辰,其他的劇作家、詩人、小說家都要以莎士比亞為依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深入閱讀正典不會使人日趨完善,成為更有用處的公民,也不會使人窮兇極惡,變成為害一方的惡人。西方正典能夠帶給人們的是恰到好處地運用個人的孤獨,這種孤獨的最終形式是直接面對自己的死亡。 

──哈洛.卜倫

卜倫選取正典時,採用了一條古老準則︰除非一部作品需要一再被閱讀,否則它稱不上正典。他竭力反對帶著意識型態的眼鏡來閱讀正典與其他文學作品,首先應該享受文學所帶來的審美樂趣。卜倫將多元文化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新保守主義、非洲中心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文學批評理論統稱為「憎恨學派」(the School of Resentment),他認為這些理論家憎恨莎士比亞,想要透過消除莎士比亞的偉大與獨特性,展示他們的文化唯物主義與各種意識型態。卜倫認為,出於任何意識形態的閱讀,根本就不是閱讀。如果將美學變成意識形態或者是形上學,人們就再也不能單純的讀詩。

偉大作品能恆久長存嗎?

這種把莎士比亞當成文學上帝的偏執,當然引來許多質疑與批評。也有許多批評者指出,被卜倫當成文學典範的那些巨人,基本上都不是他所為「憎恨學派」所青睞的作家。耶魯大學則在卜倫的訃聞中指出,他對於偉大文學的持久恆存既有偏狹的樂觀、其實往往也帶有悲觀的預感。卜倫認為文學經典雖然總能找到讀者,但他也擔心這些書將不再受到關注、甚至不再被學校教授,因此變得無關緊要。

著有《影響的焦慮》、《西方正典》等巨著的文學評論家、耶魯大學教授哈洛.卜倫(Harold Bloom),14日在美國病逝,享壽89歲。(取自耶魯大學網站)
著有《影響的焦慮》、《西方正典》等巨著的文學評論家、耶魯大學教授哈洛.卜倫(Harold Bloom),14日在美國病逝,享壽89歲。(取自耶魯大學網站)

卜倫曾在《西方正典》中如此寫道:「如今被稱為『英語系』的部門將被更名為『文化研究系』,蝙蝠俠漫畫、摩門教徒主題公園、電視、電影跟搖滾樂,將取代喬叟、莎士比亞、米爾頓、威廉・華茲渥斯(William Wordsworth)跟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不過《衛報》也指出,卜倫不只推崇那些死去的男白人,他也相當欽佩伍爾芙(Virginia Woolf),珍・奧斯汀(Jane Austen),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和埃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卜倫甚至認為,上帝是女性作家創造的文學人物。

不過耶魯大學也說,自稱是「下等猶太人」,總是一頭亂髮、喜歡叫學生「親愛的」(dear)、並且親吻他們頭頂的老教授卜倫,並非總是拒斥大眾文化。其實他也很喜歡鄉村搖滾樂團The Band,喜歡看傳教士在電視上傳教,卜倫也曾對《巴黎評論》坦承自己會看MTV,還說「這東西很奇怪也很奇妙,從歌詞到氛圍都是這個國家所想望的真實夢想。這看起來就是一派真實景象」。

不,我不屬於任何一個流派,既不是解構主義、讀者反應論、也不是心理分析批評。我屬於我自己。

──哈洛.卜倫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