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細胞與血氧的探戈、大霹靂與熱木星、一個可充電的世界……解讀2019年諾貝爾3大科學獎項

2019-10-15 06:10

? 人氣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士天文學家奎洛茲(左)與麥耶(右)。(AP)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士天文學家奎洛茲(左)與麥耶(右)。(AP)

這顆行星位於距離地球50光年的飛馬座(Pegasus),圍繞恆星「飛馬座51」(51 Pegasi)運行,因此被命名為「飛馬座51b」(51 Pegasi b)。它的公轉周期只有4天,意味它離恆星非常近──只有800萬公里,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19。也正因如此,它的地表溫度高達攝氏1000度,不太可能蘊育生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超熱,「飛馬座51b」也超大,是一顆類似我們太陽系木星的氣態巨行星(gas giant)。木星有多大?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質量是300倍。問題來了,依據當時的行星生成理論,像木星這樣的巨行星應該會離主恆星很遠,木星繞太陽一圈要12年。因此「飛馬座51b」(51 Pegasi b)不但是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而且迫使天文學家必須修正行星理論。

「飛馬座51」(51 Pegasi)與其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的想像圖(ESO/M. Kornmesser/Nick Risinger (skysurvey.org)@Wikipedia / CC BY 4.0)
「飛馬座51」(51 Pegasi,左)與其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的想像圖(ESO/M. Kornmesser/Nick Risinger (skysurvey.org)@Wikipedia / CC BY 4.0)

行星本身不會發光,觀測至少數十光年外的行星尤其困難。麥耶與奎洛茲能有破天荒的發現,關鍵在於他們對觀測方法與儀器精益求精,為天文觀測開闢新境界。隨著太空望遠鏡加入搜尋的行列、徑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與凌日測光法(transit photometry)精益求精,今日我們已發現40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形狀、大小、軌道無奇不有,其中有一些位於「適居帶」(habitable zone),有可能(甚至己經)成為生命的搖籃!

化學獎──他們造出無比強大的電池

「研發鋰離子電池」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英國學者惠廷安(M. Stanley Whittingham),以發明鋰離子電池的貢獻獲獎。(AP)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英國學者惠廷安(M. Stanley Whittingham),以發明鋰離子電池的貢獻獲獎。(AP)

這大概是近年最「平易近人」的諾貝爾科學獎項,因為無數人用過3位得主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惠廷安(M. Stanley Whittingham)與吉野彰(Yoshino Akira)研發的產品,瑞典皇家科學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形容:「他們打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從手機、筆電到電動車,都少不了鋰離子電池。換言之,無論我們是要通訊、工作、休閒、吸收新知、四處旅行,都得感謝今年的3位得主。不僅如此,對於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都是關鍵元件,也因此成為我們對抗全球暖化的利器。

早期的鋰離子電池(Claus Ableiter@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早期的鋰離子電池(Claus Ableiter@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鋰離子電池的誕生,多少要感謝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研究超導體(superconductor)起家的惠廷安受僱於石油業鉅子埃克森(Exxon),研發不使用石油的能源儲存裝置,因此催生了革命性的第一代鋰離子電池。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