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TRF的迷思與爭議

2016-10-27 06:20

? 人氣

人民幣TRF的風險,你注意到了嗎?(新華社)

人民幣TRF的風險,你注意到了嗎?(新華社)

TRF為避險工具?

TRF根本不是避險工具,TRF的本質是選擇權(Option),屬於一種衍生性商品,選擇權如同股票,成交雙方,一方為買入,另一方則為賣出。買進股票,股價最極端就是歸零,買方損失可以確定;但賣出股票,萬一股價一直上漲,賣方損失在未出場前都無法確定損失金額,且損失隨股價上漲持續擴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選擇權的概念就類似股票的融資買進或融券賣出。選擇權賣方風險無限大,有損失無限的可能(在未出清部位離開市場的情況下),而任何一本大專院校選擇權的教科書都有詳細的說明。

此外,賣出選擇權最大的誘因就是收取權利金,國內銀行承做一筆2年期人民幣TRF約可向外國上手銀行收取美金100~200K不等之手續費,其本質就是賣出選擇權,賣方承擔風險應拿取的權利金。這些細節,客戶向銀行調閱與其上手銀行的交易單都可以知道每筆TRF承作時,被國內銀行收走了多少錢。

這些權利金都是上手國外的大型投資銀行掏出來的,為何上手銀行無緣無故要給這麼多錢?人民幣是中國社會主義貨幣管制國家的貨幣,穩定升值,2010~2014年國內銀行與客戶雙贏賺錢了好幾年。不過2014人民幣開始回貶,且是大力回貶,這中間的轉折,令人不得不思考國外大型投資銀行與中國官方共同操縱人民幣方向之可能性。

今日承擔TRF風險的一方是中小企業主,國內銀行卻幾乎拿走無風險的超高額利潤(TRF權利金收入),並美其名為手續費(Upfront fee),沒有將此高額權利金給承擔風險的客戶,並此做為銀行TMU手續費收入獲利,此為極不合理之處。

再者,國內銀行皆說,TRF客戶均為國內專業投資人,投資經驗與資產規模均有一定水準,並非一般云云大眾。

試問,當初承作TRF時,中小企業客戶誰懂TRF,並了解需承擔無限大的風險,上手銀行支付的權利金還幾乎被國內銀行收走。客戶一生在其專業領域上孜孜矻矻戮力經營,可能極懂三角貿易、內保外貸,兩岸三地東南亞物流金流運作,數十年戮力經營並有一定財力,但在銀行的避險話術與殷勤款待下,能真正深入了解TRF嗎?開信用額度不用掏錢,國外旅遊,餐敘,打高爾夫球,簽個字每個月比價就有幾千元美金收入,幾個月後就能出場。在這種背景下,一來不懂,二來銀行極度諂媚獻殷勤,人民幣根本不可能貶值,sales過分強調避險功能與賺錢之可能;損失賠兩倍,繳保證金及未達條件不能出場等部分皆輕描淡寫,試問哪個所謂的「專業」投資人客戶能中立且專業判斷?

調閱銀行行銷部門TMO業務人員的錄音帶,皆說避險需求,每個月有美金收入,幾個月後就出場結束。試問,誰每個月都有100萬的美金要賣?萬一沒有出場,誰連續24個月每個月都有美金收入要兌換成人民幣?更何況,最後幾期還是雙周甚至單周比價交割,這真的是避險工具嗎?賺一倍賠兩倍的商品也能稱之為避險工具?

真的想要用選擇權進行「避險」的客戶,可自行與國內證券商開戶承做人民幣匯率選擇權,藉由真正的賣出選擇權,自己收取權利金收入,不再被銀行話術欺騙,高達美金100K以上的權利金都被銀行這個所謂的中介商以手續費(Upfront fee)收走,且中間費用只有正常的券商交易手續費與期交所交易稅

獲利客戶賺,損失卻要銀行賠?

TRF的設計是一種風險獲利完全不對等的金融商品,客戶承作TRF,獲利時頂多賺2~5K美金不等。損失時卻以數萬至數十萬美金起跳,因TRF設計時,獲利與損失時的名目本金就是一比二的槓桿倍數,獲利時只有一倍的名目本金,損失時卻要用兩倍的名目本金。更何況每承作一筆的銀行皆可自上手銀行收取美金100K~200K。此部分可向銀行調閱與上手銀行之交易單即可知。

再者所謂的EKI(European Knock In)保護點,事實上也是銀行的推銷話術。EKI只是在合約中增加賣出一個數位選擇權(Digital Call),實際上為風險往後遞延,並非風險降低,該還的遲早都要還。

為何這幾年,每年近尾聲就有各金控年終上看10~20個月,做一年抵兩年的新聞?此中無非拜銀行TMU部門獲利所賜。大型金控的TMU部門一年獲利約可達30~50億元台幣,其中約有30~40位左右的TMO(Sales), 每一位sales為公司需賺取的年度獲利預算約在1~1.5E不等,而年終時可分紅預算數的1~5%獎金不等,年資最淺的TMO光年終獎金也是百萬起跳,故領完年終,sales都在換名車,添購行頭,出國旅遊。而這些TMU獲利數字都源自於客戶承作TRF承擔風險,上手外國投資銀行本應給客戶的選擇權權利金收入。

*作者為相關產業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