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論通識教育在台灣高教的格格不入

2019-10-14 06:20

? 人氣

或許,我對台灣通識教育的發展,開始有了另外一層意義的新詮釋,那就是:台灣通識教育一直處於高等教育環境的邊緣地帶,其格格不入的角色地位,正好就是薩依德對現代知識分子的期待。換言之,通識的被邊緣化雖是台灣高教的現實情況,但通識真的只能被迫在此邊緣化的角色裡自怨自艾或曲意逢迎嗎?或是,我們可以回歸到知識分子的精神,順勢利用這個邊緣的地位和角色,客觀冷靜地看待台灣的大學教育的興衰變化呢?與其一直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不如順勢讓通識教育的邊緣性格發揮,讓它的格格不入成為大學教育裡的一項重大特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同莊子在〈逍遙遊〉裡與惠子的一段對話。惠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不用,眾所同去也。」說的是樗樹之無用;而莊子卻不以為然地回應:「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說明樗樹之無用正是它最大的優勢,何須苦無用處呢?

請讀者細細回想台灣近二十年來大學教育快速沈淪的過程,從各類競爭型計畫的虛偽浮誇、頂尖大學的校長或教授的論文造假、後段科技大學的變賣學位、到私立大學董事會的財團操控……,值此各大學裡所有系所專業教師紛紛為招生而變相成為學位行銷業務員的同時,通識或通識教師一直默默地站在過往學術光環照耀不到的角落裡靜靜地觀察著學術界裡的冷暖。

未來,或許通識及通識老師會在這一波的高教沈淪浪潮下被迫消失,不論是通識教師的被資遣、或是通識課程的大幅縮減、甚至完全刪除通識教育的學分,但我仍期待通識教育的這個邊緣化性格,能以各種不同的知識分子型態在大學校園裡繼續流傳。惟有如此,大學的理念與精神才能藉此格格不入的「無用之用」得以延續。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