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從台大施醫生的故事,談人文著作與科學著作

2016-10-23 06:40

? 人氣

台大醫院醫生傾全力挽救沒錢孕婦的故事,無數網友熱淚盈眶,感動與感謝良醫救人,健保局卻暗喻醫師故意採自費用藥,可能浪費醫療資源。(取自www.bathvolleyball.co_.uk)

台大醫院醫生傾全力挽救沒錢孕婦的故事,無數網友熱淚盈眶,感動與感謝良醫救人,健保局卻暗喻醫師故意採自費用藥,可能浪費醫療資源。(取自www.bathvolleyball.co_.uk)

台大醫院醫生傾全力挽救沒錢孕婦的故事,感動至少18萬網友。施景中醫師在臉書的貼文,引起數十萬個網友按讚,也被分享數萬次。為了這次手術,絕大多數台大醫療團隊成員都是做義工,事後可能無法向健保請到錢;但他深信,這麼做一定能獲得同是婦產科醫師的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的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數網友熱淚盈眶,感動與感謝良醫救人,難能可貴的溫馨故事在流傳,被讚揚。但是,新聞記者與立法委員跑去質問健保局。健保局的回應讓醫師難堪,甚至暗喻施醫師故意採自費用藥,可能浪費醫療資源

施醫生基於人道(humane)關懷與醫療經驗所撰寫的著作,已經明顯地對我們的社會造成衝擊(impact)與反思。施醫生服務在台灣最具權威的教學醫院,勢必也要撰寫醫學論著。事實上,在學術界競爭最激烈的學科就是醫學。全球醫學研究百家爭鳴,風起雲湧之現況,導致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s)高於《自然》的八個期刊中,七個屬於醫學領域。

期刊影響係數排序第一至第十六(Thomson Reuters JCR)
期刊影響係數排序第一至第十六(Thomson Reuters JCR)

持續我討論人,尤其是學術工作者,試圖透過「可辨識」的著作(works),以體現自己的存在性,實踐著作人格權(moral rights)的議題,我想藉由施醫生分享醫療經驗與感受的事件,分享我個人對工作、著作(二者的英文名稱都是“works”)、人格(personality)與著作權(copyrights)的看法。

當新聞媒體或學術機構發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之類的報導時,均會補充重要評比標準是「發表於《Nature》和《Science》的論文數、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但《自然》和《科學》的影響係數也不過38點,為何學術界特別重視?卻不比較其他八個更高影響係數的期刊?原因有三:第一是為建立評比的共同基準,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MIT)沒有醫學院;第二是因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仍然被認定最為重要;第三是因醫學直接關係人命,研究活動最為積極,經典案例是影響係數137點的《美國癌症臨床醫學》是由美國癌症醫學會出版,內容偏向癌症臨床治療議題,病例多、藥物多、療程也多試驗,論文數量自然多。

圖示的第二個期刊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三、五、六、七、八與九是《自然》期刊的姊妹刊物,除了第八個是《自然材料學》外,其他都和醫學相關。圖示的第四個期刊《刺胳針》(LACNET, “lancet”原意是某種外科手術刀)在2005年底發生論文數據造假事件,該事件震撼全球,導致學術圈從此特別重視學術倫理議題,也引此產生國際一些獨立研究員專門從事違背學術倫理事件的報導。在我利用以後機會說明LANCET的造假事件之前,我想再回來討論台大醫生臉書貼文事件。

我喜歡看關於美國醫院的影集,尤其是豪斯醫生(House)。偶爾看到的劇情是,當一個醫生用盡洪荒之力,將一個病人從鬼門關救回來時,他卸下口罩,說出的第一句話:「這就我要當醫生的目的。」這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驕傲!我的工作是在財金系教書,我不確定我對學生的未來能產生多少幫助?我對一些金主做投資建議,我也擔心可能會害對方賠錢?各行各業開發或推銷產品,未來成功與否都是未知數。但唯獨在醫生這一行,救人一命,或解除病人痛苦,這種的職業貢獻是最真實、最確切的。

我相信大家都期待醫生專注在救人。但是,如果大家有機會到教學中心醫院的辦公大廳,都會看到張貼恭賀某醫生刊登在某期刊的海報,到了學年度結束時,還會列表評比。施景中醫師願意在臉書分享他的經驗與心得,這不僅會排擠他的休息時間,也排擠他可以從事撰寫醫學論文的時間。目前,豪斯醫生影集沒有播出新續集,我慶幸可以閱讀到發生在台灣的真實文字故事的呈現,以彌補不能收看豪斯影集的失望。

救人是醫生的執業(practitioner)與工作(works),施景中醫師又以著作人(author)的身分撰寫發表在臉書的著作(works),這個著作雖然沒有產生影響係數(impactfactors),卻是紮紮實實地對台灣社會產生影響力。它讓我們一窺醫療專業人員的世界,也做為醫療制度的改善參考。更重要的是,期待文章的分享可以促成醫生、病人之間的更多溝通與了解,希冀急診室暴力事件或醫療糾紛因此而減少。

在救人與救命第一的理念下,臺大醫院的醫生在手術房進行各種療程的時候,不可能同時進行向健保局申請費用結果的沙盤推演。撰寫科學論文的時候,必須清楚交代所有假設與狀況;相反的,人文議題的著作是「著重個案的研究,關切的是個體在文化和人文背景中的獨特價值,並不尋求一般規律。」(大英百科全書引述Rickert的論點)施景中醫師的著作是描述醫務從業人員救人的經驗與價值,僅輕提「事後可能無法向健保請到錢」,這是為將焦點放在故事的人道性質與價值。

學術界被著作績效的學術價值所主宰,但這個價值績效的認定是量化的影響力係數,它由私人機構Thomson Reuters經營,透過權威人士主導的匿名審查程序進行。如果追溯回著作(works)的著作權(copyrights)來由,它來自洛克(Locke, 1632-1704)主張的勞動說,以及黑格爾(Hegel, 1770-1831)的人格說。前者主張,人從事有意識或目的的活動,而注入勞動力,因此而據有該勞動產出財產(property)的權利。後者主張,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必須透過外在的財產表現,它是自我人格的延伸,最能表達自我人格的財產與工具是著作。

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在《經濟與社會》中說明現代社會走向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理性化的特徵是效率(efficiency)、效用(effectivity)與控制(control)。以上是經濟學、管理學與現代政治行政的內涵,控制工具與指標則是業績、市佔率、發表篇數、影響係數… 人格或感動不具有績效指標或控制功能。

人,如果可以偶爾不受數字績效指標制約,認清本身的存在就是獨一無二的作品,本身就是自我人生戲劇的主角、編劇兼導演。工作的過程與結果(更別提挽救一條人命),就是自我勞動力與意志力的展現。網際網路與雲端世界已經促成每位網民都是著作人,隨時透過文字、相片、影片,得以宣示與傳達自己在宇宙間獨一無二的存在性。

相反的,有心人也會透過網路世界建構暫時忘卻現實辛苦生活的虛擬世界。絢爛的帥哥、美女、聲光、音效,狂飆的分數,追逐獲得的寶物,讓人沉醉在被控制與被制約的狀態。我寧願多閱讀類似施景中醫師的真實生活經驗與感想,自己也隨意書寫作品,體現自身的存在性。

作者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