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死,中國歷史就難搞了:《繼承者們》選摘(上)

2016-10-30 05:40

? 人氣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維基百科)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維基百科)

軍閥混戰的開端

通常我在課堂上講完袁世凱的相關歷史後,會跟學生說:「大家應該要好好為袁世凱的死哀悼一下,因為他死後,接下來的中國歷史可就難搞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說到民國初期給一般社會大眾的印象,何止是混亂?簡直就是混亂!但在民國元年到民國五年,好歹有一個大總統袁世凱能鎮得住場面,所以說得極端一點:「中華民國開國前幾年發展,只要聚焦袁世凱即可。」

可袁世凱死後,昔日服從他的部下或是反抗的敵對勢力都試圖爭奪權力寶座,包括:段祺瑞、張作霖、馮國章、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孫文、陳炯明、陸榮廷……這些出現在歷史課本的一大串人名,讓學生第一時間就暈頭轉向,若再深入這些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恩怨糾葛,真的別怪學生上課恍神或去找周公,因為實在讓人倒盡胃口、腦袋爆炸!

面對學生的慘狀,老師自己也是焦頭爛額,試問:如此盤根交錯的亂世浮生,就算是大學專門開課,都未必能交代清楚。但中學教育卻要在一周只有一、二堂課的情況下談北洋軍閥,豈不是太為難老師了嗎?而在如此短暫的授課時間中,講太淺的話,被忽略的事情太多,事件與事件之間很難產生連貫關係;講太深的話,學生被當場擊垮,跑去找周公下棋喝茶去也……所以每每上到民國初年的歷史,不管對老師、學生來說,過程都是淒淒慘慘。

可惜的是,這麼折騰人以至於要耗費大量心力學習的年代,卻很難讓人真正清楚地去認識它。

我們知道當時很亂,卻不知道何以如此混亂?我們曉得戰爭很多,卻不曉得它們為何發生?我們看到的事件名稱很多,卻不了解其他內涵或意義。簡單來說,這是一段我們明知它存在、聽著挺熟悉,可事實上,對它的認知卻又是無比陌生的「空白年代」。

如此教學困境,總算在我讀到唐德剛教授所寫的《段祺瑞政權》時,有了解決辦法。

話說唐德剛教授在紐約教中國現代史時創立了「四方四圓」的講述方式,據他自己的說法,這讓非洲人都能搞懂北洋時代的大致脈絡。

老ㄕ的學生沒有人來自非洲,無法對唐教授的說法進行實測。不過,這「四方四圓」作為北洋時代的整理方法,效果還是挺不賴的。

以下就要跟大家解釋:何為四方四圓?

所謂「四」,是指北洋時代大概有四個階段,每階段都有一個重要人物為主軸,分別是:袁世凱主政時期、段祺瑞主政時期、曹錕(吳佩孚)主政時期、張作霖主政時期。每個時期大致都維持了四年。按此分法,可概略架構民初十六年的政治脈絡。

「方」指的是表格,就是把四位主政人物掌權時期的大事,整理成四張表格。

事實上,當有家長或朋友問我:「孩子要如何學好歷史?」我通常也就回答:「如果你的孩子讀完一段話,可以把內容整理出一張表格,成績都不會差!」

歷史學科其實很重要的基本功夫,就是資料整理的能力。按個人需要不同,表格內容可簡可繁,而在取捨之間,也是在培養選擇及評估能力。

「圓」指的是圖示,一張圖可解釋千言萬語。

前面說過,民初派系眾多,四方通常比較聚焦在主政人物的事跡上,但與主政人物同時並存的勢力,以及各勢力的彼此消長,卻很難用表格描述。所以用圓形圖表示,是最簡單且容易讓人明白的方法。

本來按老ㄕ的初衷,喜歡在敘事時埋下許多「哏」作為鋪陳,但有鑑於北洋時代的混亂,加上我後來描述的人事物許多是課本沒記錄、以至大家印象空白,我決定先透過老ㄕ版的「四方四圓」讓大家對接下來的內容有基本認識。

四方四圓──民初中國的政局演變

●第一階段:袁氏當國時期

袁世凱(引自維基百科)
袁世凱(引自維基百科)

1.清帝退位,袁世凱繼任孫文為臨時大總統。

2.民國二年,宋教仁案爆發,旋即促發二次革命。

3.平定二次革命後,袁世凱通過國會選舉擔任正式大總統。

4.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5.袁世凱推動洪憲帝制,結果爆發多方勢力的反對,如:護國軍起義。

6.袁世凱取消帝制,旋即暴卒。

●第二階段:皖系段祺瑞當權時期

段祺瑞(引自維基百科)
段祺瑞(引自維基百科)

1.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馮國璋任副總統。

2.黎元洪恢復《臨時約法》。

3.府(黎元洪)院(段祺瑞)相爭,尤以是否參與一次世界大戰的衝突最激烈。

4.黎元洪召張勳入京調停,卻引發張勳復辟。

5.段祺瑞討伐張勳成功,並因「三造共和」之功登上聲望最高峰。

6.段祺瑞回任內閣總理(馮國璋代理大總統),後廢除《臨時約法》並組織安福國會成功。

7.孫文不滿段祺瑞廢除約法,號召部分第一代國會議員,南下廣州成立軍政府,宣布「護法討段」。自此,中國陷入南北分裂局面(當時西方列強承認北方政府的正統地位)。

8.南方:西南軍閥排擠孫文,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9.北方:段祺瑞、馮國璋因南方問題對立,最終以段祺瑞獲勝告終。

10.第一次大戰結束,中國為戰勝國,卻因山東問題,引發五四運動。

11.南方:在陳炯明支持下,孫文重返廣東組織政府。

12.北方:直奉二系聯合擊敗皖系,段祺瑞下野。

●第三階段:直系曹錕、吳佩孚當權時期

吳佩孚(引自維基百科)
吳佩孚(引自維基百科)

1.中國共產黨成立。

2.孫文、段祺瑞、張作霖結盟,意圖對抗直系的曹錕、吳佩孚。

3.北方: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大勝,正式掌握北京政權。

4.南方:陳炯明與孫文決裂,孫文逃離廣東。

5.南方:孫文與蘇聯合作,展開「聯俄容共」計畫。

6.北方:直系曹錕通過賄選而當選大總統。

7.北方: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大敗,奉系張作霖掌握北京政權。

●第四階段:奉系張作霖當權時期

張作霖(引自維基百科)
張作霖(引自維基百科)

1.奉系執政初期,以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並邀請孫文北上共商國是。孫文到達北京不久後因癌症而逝世。

2.北方:奉系取消段祺瑞職位,並開始擴張,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勢力。

3.南方:蔣介石崛起,並領導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

4.南方:國民革命軍北伐順利,擊敗吳佩孚、孫傳芳兩大勢力。

5.南方:中國國民黨因對「聯俄容共」政策的歧見分裂,史稱寧漢分裂;最終寧方(南京蔣介石)發動清黨,漢方(武漢汪精衛)發動分共,雙雙驅逐共產黨並重新合併,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

6.北方:張作霖擔任「陸海軍大元帥」,聯合孫傳芳等人和中國國民黨對戰。

7.南方: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閥勢力,再次展開北伐。

8.張作霖不敵國民革命軍,意圖退回東北,卻於皇姑屯遭日軍暗殺;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掌握奉系勢力,並選擇服從中國國民黨領導,自此中國名義上統一,結束北洋時代。

最後補充,此「四方四圓」可依據每個人的認知不同而做修改。

像老ㄕ個人認為,四方足矣,四圓卻略嫌不夠,若要跟四方表格呼應,還可增加兩圓,分別是:袁世凱當國、段祺瑞執政前期,如此更顯完善。

不過為了表達對原教學使用者唐德剛教授的敬意,在此還是陳述「四方四圓」,至於各位若有不同意見或是其他修改應用方式,那就自行斟酌了。

*本文作者為金哲毅由於正在摸索老師的價值及意義,所以自號「老ㄕ」,目前正在各學校間流浪。東吳大學歷史系畢業,說好聽點,是個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科班生;說坦白點,是一個平常喜歡聽故事、說故事,現在能有機會寫故事的幸運兒。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繼承者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3》(皇冠出版)

  •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國父「們」的故事
  • 臉書專頁: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