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病: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聲歎息症候群

2016-10-19 06:50

? 人氣

台灣創造過經濟奇蹟,成為科技產品大國,但近年的「台灣病」卻讓台灣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資料照片,王德為攝)

台灣創造過經濟奇蹟,成為科技產品大國,但近年的「台灣病」卻讓台灣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資料照片,王德為攝)

「臺灣病」癥候與現象的實化步伐,不斷加速凸顯,正引起國內外關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病」之嚴重拖垮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必讓臺灣在面對未來的成長發展,要就此翻滾在「中等所得陷阱」漩渦中戛然止步。這是不少國際級智庫專家學者之間,逐漸擴散普及的共識看法,非常值得臺灣社會的深切重視。

發病逾二十年的臺灣病(Taiwan Disease)

發病既逾二十年的「臺灣病(Taiwan Disease)」猶在大步加速惡化,很快就要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新添一例的另類典型病症,確讓島上全體國人百姓倍感挫折。

「臺灣病」的基本特徵與震盪效應,可以說是充分結合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四大經典「經濟社會病症」的綜合併發症候群: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上,「英國病」「荷蘭病」「阿根廷病」「菲律賓病」等幾個著名的經濟病症,都是曾經讓原本繁榮美好的經濟社會,皆在鼎盛英年,驟爾逆轉為退壞破敗,久久難以復起。也因此,不少國際級智庫專家學者對於「臺灣病」的未來,都抱持相當悲觀推斷。

世界經濟史上四大經典病症的症候情境狀況,不盡相同,但後效則無大歧異。

世界第一經濟強權的遽轉軟弱墬落

「英國病」(English Disease or British Disease),是乃國富尚未成熟,卻已搶先爭逐高度福利國家社會主張,使過度社會福利勒索,掐死了國家持續成長發展,讓日不落帝國經濟,提前落了日:「英國病」的實情是指英國早年在18世紀首發人類社會第一場產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隨後藉由海上霸權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展成功的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但到了廿世紀初,在工廠經濟架構下,卻領先世界經濟社會,最早崛興出現了世紀初早的工人運動,也因此領先於各國,壯大了工會力量;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和諧,英國政府乃基於妥協工會民粹壓力,採取當時全球最高標「勞工福利措施」,並改以追求福利國家作為治國政策新目標,以致大大摧毀了「世界工廠」地位與基礎。國勢與國力之同時變軟轉弱,全面削低在列強的實力地位,是為英國病的典型特徵。

外貿導向中小型經濟國家的衰敗

「荷蘭病」(Dutch Disease)是外貿導向中小型經濟國家盛極衰敗的典型病變。其症候群的特徵,乃是在一個極其類近臺灣態勢的中小型國家經濟體當中,受到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的驟然異常繁榮,反而嚴重導致其他部門衰落的一種經濟失敗症候群:早在廿世紀初的1900年代,荷蘭已然是個製造業發達且大量出口國家,因為發現了大量天然氣,以致更加凸出資源出口貿易部門成為經濟繁榮唯一主力,也使得關聯的零售貿易業及商業服務業蓬起,反而嚴重削弱了製造產業競爭力,終致整體國家經濟,變得「太軟」而衰敗不起,喪失其為世界海權經濟帝國地位。

新興經濟體的兩大經典病變

「阿根廷病」是因為濫情社會主義所肇致新興經濟社會的振作乏力,成就不了大格局大競爭力的世界級經濟國家;「阿根廷病」,事實上也就是一般國際間泛稱的「拉美病」或「中等所得陷阱」症候群之最具代表性典型,以二戰之後最富潛力新興經濟體而快速崛起,國民所得快速增高,但卻在意識形態治國策略上,採取了向歐洲看齊的「高估貨幣」(高匯率政策)及社會多元開放自由,喪失了必須的經濟秩序與社會發展紀律,引申而至的經年不斷社會大規模騷動、政治動盪、致使國家經濟體整個掉進了「中等所得陷阱」(事實上在當時一直無法突破人均所得1,000美元門檻),肇致國家發展遲滯不前、成長低緩的另類典型經濟病症。

「菲律賓病」則是因為理盲民主所肇致,新興經濟社會的由充滿潛力展望國家,迅速墬落成為「菲勞遍世界」的世界級落伍經濟國家;「菲律賓病」是發生在二次大戰後,當國民教育水準普遍「大學水準化」大幅提高,社會多元性意見紛擾,使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根本難以形成良好的發展共識意見與做法,到處瀰漫顯見的是「說得美妙多好,但卻無一落實力行」的「空心菜」虛話白說,日日處處皆見,終致國家經濟全面性淪落空轉不前,由二戰後聯合國視為「最有潛力的新興國家」,卻驟然退敗變成亞洲最貧窮國家之一,此即「菲律賓病」效應的基本典型。

2016年起「臺灣病」大併發

國際社會評價「臺灣病」,咸認具有結合世界經濟史四大經典「經濟社會病症」,另類一種綜合併發症候群的屬性與效應,當然讓臺灣有識之士倍感挫敗。「臺灣病」可以說已然肇致臺灣經濟社會從三十年前「臺灣經濟奇蹟」的「四小龍首」或「四小虎頭」之「出柙龍虎經濟國家」,在短短十年間倏地變成「守檻小病貓」,長期化「悶」經濟樣態,竟成了令全世界都為之一聲長歎的新典型經濟病症候群。

最近,「臺灣病」的意識形成與外顯物化,幾可完全歸咎是社會民粹激越了祇圖個人個體小確幸、罔顧國社會整體大幸福的「虛假福利國家」義和團式極端自我保護主義之後果,更加上新輪政團隊極度僵固的左傾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作祟,及「虛偽轉型正義」摧毀性政略操弄,造成2016年第二季起「臺灣病」大併發。

過去將近70年的經濟成長發展歷程,臺灣曾經從「幾乎空無一切」零基點到世界名列前茅的「最成功經濟發展模範生之一」輝煌,卻因為總合複製了英國病、荷蘭病、阿根廷病及菲律賓病的複合症狀,又架接了臺灣特有「本土自發性病症」,而使這一新典型的「臺灣病」,讓臺灣經濟長達20餘年時間的明顯頹退難振,更趨惡劣。

新經濟鎖國政策的倒逆作用力

回溯臺灣經濟發展近70年間,始由極度貧窮,人均所得僅42美元,人口總數僅609萬人的1949年,到2015年人均所得22,469美元,躍升53.1倍,人口2,349萬人,亦增高近四倍,使臺灣成為高人口密度的富裕社會;整體國家經濟規模,則由2.6億美元,千倍速暴增至5,280億美元的新興經濟強國。就在這段政經社會由匱乏窮困到富庶閒適歷程中,特別是1970年到1990年代前半期間,實乃臺灣經濟最快速跳躍挺升的階段年代,期間迭以兩位數成長速度,硬將臺灣推升為亞洲四小龍頭或四小虎之首,而爭得了「臺灣奇蹟」的全球盛名。

不過,1996年的李登輝戒急用忍宣示,正式開啟了「全新經濟鎖國政策階段」,臺灣經濟社會發展迅即從高亢逆轉為平緩,陳水扁繼掌國政,更進一步惡化鎖國政策的負向態勢,到了馬英九八年任期,根本無能無識也無方予以大力回天扭轉,卻反而順勢下滑,益發加深臺灣政經頹退格局,以至讓既往三四十年都屈居於臺灣之後的南韓經濟,竟在2003年之後一路快速追趕超越,高蹈凌駕臺灣而去。

「拉美病」的魔鬼牽頭

精確言之,臺灣是在1998年李登輝第三任期嚴重罹患起「拉美病」,開始一腳踩進「中等所得陷阱」的惡水渦漩當中;二戰後國際中等所得之定義級距是1,000~1,500美元,而至1990年代,全球中等所得級距定義提高為15,000到20,000美元之間,也就是臺灣經濟社會在此一新定義的「中等所得陷阱」中,已然盤桓懸宕了25年之久,益發凸顯「拉美病」固附臺灣之深之長久。而事實上,臺灣暴起而急遽墬落歷程中,也同時呈現「英國病」、「荷蘭病」症候,甚且還有不少「拉美病」、「英國病」、「菲律賓病」之外的,另類新種經濟社會病症追加併發。

根據國際經濟智庫專家的根源剖析:臺灣政經社會由貧困到富庶閒適的70年歷程中,前40年是因為國民黨蔣氏父子政權治國,使小型經濟的臺灣,能夠以一個「開明集權經濟體制」(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driven economy system)的運作,竟得以高效能高效率地專心致志發展「出口導向貿易經濟」,而造成了飛黃全球的「臺灣奇蹟」。

世界經驗鮮見的「臺灣病」症候群

但是,自從1996年李登輝祭起「戒急用忍」鎖國政策,臺灣社會長期高強度蓄積的經濟社會實力與活力,既難以繼續對外發揮運用,以至於通盤逆轉「太阿倒持」地成為內向衝刺亂闖的政經暴力,使臺灣急速變成既往世界歷史驗證中,殊極少數的「泛民主鎖國政治經濟體制社會」;而幾個世界經驗鮮見的「臺灣病」症候群現象,一時暴露無遺:「社會階層間嚴厲傾軋對抗與無止境的騷動破壞」、「義和團式的超額自我保護主義竄流到各個經社部門領域」、「極端逆反自由開放市場主張」、「用政治正確根本否定經濟正確的社會新法則」、「民粹濫情絕對凌駕專業理性」「弱勢才是今天經濟社會運轉的絕對優勢」,無一不令國際大感費解。

正當臺灣病癥候群越來越發凸顯,症狀也越來越發惡化之際,又逢政黨輪替,由急獨又僵固於左派意識型態經濟治國的蔡英文完全執政,不啻為既已發作逾17年的臺灣病症,火上添油,加緊濃縮義和團式自我保護主義,更一舉把臺灣推進到共產主義均窮社會的惡水渦漩之中。

如何脫困臺灣病 才是最嚴肅課題

究竟臺灣會不會像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亞洲菲律賓」以及「拉美阿根廷」一樣,會從一個原本極有發展性及未來性的國家,又嚴重退化成為全球少數落後國家?當然是今天全球經濟社會,以及臺灣有識之士,共同如焚憂心的新焦點。

可是,最大的不幸正是,臺灣目前不但罹患上了菲律賓病與阿根廷病,甚至於也不能擺脫掉「英國病」乃至「荷蘭病」的糾葛,而且綜合症候更加嚴重惡化。

另一方面的弔詭是,許多國際觀察家也在關心:究竟今天,是臺灣病造致臺灣經濟社會的困頓頹退?抑或是臺灣政經社會的困頓頹退,才惡化了臺灣病?已是國際社會另類探看臺灣未來發展成長前景的另一個曖昧的羅生門議題。

總之,如何從臺灣病症中脫困,恐怕才是當前最嚴肅的治國政策抉擇問題。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