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戰、發展核武、中印、中越戰爭到中國崛起:從軍費消長解碼中共建政70年歷史

2019-10-01 09:10

? 人氣

1979年2月,解放軍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突入越南境內,佔領越南北部20餘個市鎮,隨後快速撤退,並摧毀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撤出後越南人民軍恢復對這些市鎮的佔領,也宣佈自己獲得勝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稱其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則稱之為「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中國官方數據稱,中國死亡7000人左右,受傷將近1萬5千人左右。越軍傷亡大約8萬人。

對於戰爭原因,美國空軍戰爭學院張曉明博士曾向BBC中文表示,鄧小平認為蘇聯持續軍事擴張,經濟狀況惡化,其國內俄羅斯和其他少數民族矛盾加劇,使蘇聯可能在1985年發動對外戰爭。鄧小平相信,越南將與蘇聯結盟,使得中國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北方,也來自南方,他認為對這種情況中國必須要採取行動。

因此,發動一次對越南的懲罰性攻擊,將會打擊蘇聯的全球擴張戰略。張曉明認為,最終,中國領導人可能對蘇聯的威脅做出了過度反應。然而,鄧小平認為當時蘇聯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

不過,中國在對越戰爭開始前已經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對越南用兵之後,軍費投入驟減。

毛澤東時代,中國受「計劃經濟」、「自力更生」、「準備打仗」三個發展戰略影響。鄧小平掌權後,逐一修改了這三條。

鄧小平
中國開啟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費逐漸下降。

鄧小平首先否定「戰時經濟」與「戰備經濟」的定位。進入1980年代以後,他認為,「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在這樣的判斷下,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對外逐步打開國門,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軍事上,鄧決定大幅度削減軍費,提出「軍隊要忍耐」,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外交上提出「韜光養晦」的主張,之後未再發生過對外軍事行動。

對此,中國獨立軍事評論員趙楚稱,在中共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戰略,體現當時中國最高領導者並不同意毛時代世界大戰「早打」、「大打」的理念,轉而認為中國沒有面臨立即和大規模軍事戰爭風險,因此,奉行退而結網式的「韜光養晦」戰略,為國家贏得經濟發展。

此後,中國的軍費支出也和GDP增長及財政增長保持高度一致。從1980年開始軍費佔財政比例逐漸回落,1985年佔到中共建政後的新低9.56%,此後近20年,一直在此區間波動。

2003年至今:軍費隨經濟增長,未再現大幅波動

2003年,隨著中國經濟騰飛,財政收入也一路高漲,但軍費佔財政比例卻在不斷縮小。從2003年的8.79%到2010年代穩定在5.5%左右,至今一直穩定在此區間。

Chart
 

趙楚認為,中國把主要精力轉向經濟建設,以便在長時期內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財政支持新一輪國家軍事現代化。

中國軍費佔財政比例雖然縮小,但軍費總額增長處於全球前列。這與此前的策略一以貫之。

然而,這一情況可能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發生變化。2019年,據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中國公布的官方數據,2019財年中國的國防預算為1.19兆元,相對2018年度的執行預算1.107兆元,增長率下調為7.5%;換言之,考慮總體經濟規模的增長,國防預算幾乎與去年持平。

習近平
習近平上台後已舉行了兩次大規模閲兵,在2015年的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2017年慶祝解放軍建軍90週年。習近平還宣佈中國裁軍30萬。

趙楚認為,國防預算出現凍結,標誌著中國整個軍事投入和發展方面新的政策理念,意味著過去近20年來狂飆突進式的軍事大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時期。

2019年的「兩會」 上,習近平再次提及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軍隊過緊日子」的提法。趙楚稱,這些都直接表示,中國軍事發展和投入進入了新一輪調整時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