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冷戰》中美龍鷹對決,歐洲如「夾在兩輛對撞貨車間的賓士」

2019-12-09 11:46

? 人氣

川普反反覆覆的談判手腕,將貿易戰無限延長,如今已成為全球經濟一大陰霾(美聯社)

川普反反覆覆的談判手腕,將貿易戰無限延長,如今已成為全球經濟一大陰霾(美聯社)

就像被夾在兩輛奔馳貨車之間的時髦賓士,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正將歐洲經濟拽離原本的軌道。

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從2018年3月22日開打之後,雙方邊打邊談已超過1年半,雙方非但沒有停火跡象,中美還把戰場不斷擴大—除了課稅的商品範圍越來越廣、稅金也越來越重。當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化玉帛為干戈,其他國家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以出口導向為主、與中美經貿關係都非常密切的歐洲,更是難以倖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洲在地理位置上雖然與中美都有一段距離,但美國是歐洲汽車和其他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場,更是北約(NATO)成員國,至於中國兼具世界工廠與龐大市場,歐洲當然的對外經貿當然也與中國緊密相關—歐洲想要保持安全距離,坐看中美兩輛卡車對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德國福斯汽車同意以1億2700萬澳元(約新台幣27億元),與多起集體訴訟案的澳洲車主和解。(圖/AP)
德國福斯汽車。(圖/AP)

《華爾街日報》便認為,歐洲正成為中美貿易戰的主要輸家。歐洲多年來投資狀況不佳、生產力停滯不前,加上歐洲的政策普遍補助低薪與不穩定的工作機會、而非刺激尖端產業發展,歐洲早就變成了一個行動遲緩的經濟體。面對如此困局,歐洲公司的對策是依靠亞洲和美國來獲得成長動力,如今龍鷹大打出手,歐洲自然直接曝露在高風險之下。

其實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那些理由—竊取西方的科技與商業機密、強制性技術轉讓、政府補貼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中國製造2025》帶來的傷害與威脅,歐洲領導人也同樣擔憂。但歐洲無意採取單邊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對待中國,而是希望在WTO的體系內解決貿易爭端。問題是,川普對多邊主義非但沒有興趣,而他發動關稅戰的威嚇,也同樣對著歐洲與其他國家而來。

「川普創造了一種分化國家的環境,也許我們會記住,2017年是多邊體系運轉的最後一年。」

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Bruegel)研究員
薩皮爾(André Sapir)

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曾經做過一份研究,在不考慮人民幣貶值與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中美如果因為關稅戰不得不消減對彼此的進口,並且因此轉向第三方採購,歐盟可望獲得32億歐元的額外收入(如果皆以中美互徵10%關稅加以推算),包括義大利、德國、法國都將獲益匪淺。

美國總統川普。(AP)
美國總統川普。(AP)

問題是,全球衰退陰影已漸次浮現,而且歐盟如果增加對美國的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也會引發川普的貿易戰報復。伊弗研究所的研究員史坦寧格(Marina Steininger)就認為:「如果貿易戰走得太遠,基本上對誰都不會有好處。」

確實,歐洲可能會有部分企業因為中美貿易戰短暫獲利,像是法國的空中巴士,或許會因為中國提高波音客機的關稅獲利。不過全球貿易成長速度去年還有4.9%,在中美貿易戰的戰線不斷拉長的利空之下,今年這個數字剩下1.2%。《紐約時報》也認為,中美貿易戰給歐洲帶來的「好處」恐怕有限。

德國總理梅克爾6、7日訪問中國,向李克強建議保障香港公民權利與自由。(AP)
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中國。(AP)

以歐洲的經濟火車頭德國來說,根據世界銀行估算,德國經濟產出的47%來自以汽車與其他工業機械的貿易,其產業供應鏈包括德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蘭都參與其中。德國作為中國、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如果中美貿易戰繼續惡化,川普又將戰火燒向德國的汽車製造業,德國與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都將直接受創。

雖然川普總是威脅要對歐洲進口汽車提高關稅,但這件事還沒發生,德國今年6月份的出口狀況已經比去年下降8%,這也是近3年來的最大降幅。許多德國的經濟學家都擔心,德國可能就此陷入經濟衰退。德國工商總會主管特賴爾(Volker Treier)也悲觀認為:「越來越多的保護主義和明顯走弱的世界景氣,拖累了德國經濟」、「考慮到目前的世界經濟衝突狀況,要是我們今年還有『零成長』的表現,就該算是一個成果了。」

捲入華為爭議的歐洲

除了中美之間的關稅壁壘之外,川普執意封殺5G網路的領跑者華為,也讓許多歐洲國家感到困擾。從早期銷售設備給無線營運商開始,華為一直非常重視歐洲市場。通過在英國、德國、法國和波蘭建設行動網路,也允許外國政府檢測其設備的安全漏洞,華為努力耕耘了十多年,終於超過Nokia和Ericsson,成為世界第二大電信設備銷售商。

華為也在歐洲積極佈局手機市場,從低價策略、推出高階手機、到提供各種更優惠促銷的積極攻勢,華為去年在歐洲賣出4200萬支手機,每4支新買的手機就有1隻是華為。歐洲、中東與非洲(EMEA)目前已是華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根據華為2018年財報,在7212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中,有51.6%來自中國,EMEA占了24.3%,美洲21.3%,亞太15.1%。若以產業別來看,消費者業務占總營收的48.4%,電信產業居次(40.8%)。

華為的5G終端通訊晶片Balong 5000。(美聯社)
華為的5G終端通訊晶片Balong 5000。(美聯社)

但川普對華為頒布禁令後,不僅禁止美國電信公司使用「外國製造、可能構成國安威脅的設備」,而且更禁止(或者說、嚴格管制)美國企業跟華為做生意。如此一來,不但華為產品的供應鍊拉警報,華為甚至不准使用Google的各項服務。華為9月份發表的5G新機Mate 30,就未能預裝Google App,雖然華為選在慕尼黑舉行發表會,但Mate 30也確實在歐洲市場吃了閉門羹—Mate 30在歐美都不會上市。法國的《費加洛報》(Le Figaro)甚至批評,沒有Google支援的華為不過就是塊「昂貴的磚頭」。英國電信商EE和Vodafone也早在今年夏天就宣佈,不會向客戶提供華為的5G手機。

華為的5G新機Mate30擁有徠卡認證的四鏡頭,比iPhone 11 Pro還要多一顆。(華為官網)
華為的5G新機Mate30擁有徠卡認證的四鏡頭,比iPhone 11 Pro還要多一顆。問題是,Mate30沒法預裝Google的眾多App。(華為官網)

華為的5G產品當然不是只有5G手機,而是建置整套5G網路的設備。目前華為的5G基地台出貨量已超過20萬個,超過50個5G商用合約有28個來自歐洲、11個來自中東、6個來自亞太、4個來自美洲、1個來自非洲。在禁用華為這個議題上,歐洲不像紐澳日本那樣配合美國,包括德國、英國、法國等美國傳統盟邦,都在華為議題上或者抗拒、或者觀望,但波蘭9月初與美國簽署5G網路安全合作聲明,強調所有設備供應商不能受到外國政府操控,愛沙尼亞9月中旬也宣布禁止政府部門使用華為技術。顯然美國仍繼續在歐洲積極佈樁,說服歐洲盟友禁用與中國政府關係曖昧的華為5G網路。

由全球750家網路營運商組成的GSMA(Groupe Speciale Mobile Association)今年6月曾經指出,歐洲網路營運商若是中途決定更換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可能導致5G網路推出延遲18個月,而且還要額外付出620億美元的驚人成本。不過總部位於哥本哈根的諮詢機構Strand Consult上個星期指出,歐洲電信營運商更換中國電信設備的成本只需35億美元,而且由美國與澳洲的先例顯示,限制華為與中興通訊的設備並未導致5G價格上漲,甚至推遲5G網路的建置時程。不過這項評估是否能說服歐洲國家,大舉加入美國禁用華為的行列,仍有待觀察。

面對好鬥尋釁的川普,歐洲怎麼辦?

《紐約時報》的駐歐記者尤英(Jack Ewing)指出,與中國相比,歐洲與美國的共同點當然更多—除了幾百年來的歷史與文化關聯,還包括兩者都是擁有自由市場經濟的多黨民主國家。在冷戰時期一起對抗蘇聯的經驗,也讓雙方有更多的共同語彙與記憶。中國政府與企業的大肆併購、各種不公平競爭與所有美國擔心的那些問題,也確實也讓歐洲人頭痛。

問題是,歐洲領導人更擔心的,可能是川普好鬥尋釁、單邊壓迫喊價的貿易與談判方式,將摧毀戰後西方世界的慣有做法—各方坐下一起討論如何解決衝突。像是川普已經成功繞開WTO,迫使各國單獨磋商鋼鋁關稅的個別豁免,其他包括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伊朗核協議等多邊協定,也都是最佳例證。

「想置身於這次交火之外,他們能做什麼?沒有。」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
首席經濟學家斯萊特(Adam Slater)

尤英認為,除了希望川普的威嚇只是作作樣子、迫使中國讓步,中美貿易戰不會一直拖下去,甚至川普也不會真的對歐洲發動貿易戰之外,歐盟能做的真的不多。不過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薩皮爾認為,堅持在WTO框架之下解決貿易衝突的歐洲,或許可以嘗試推動改革WTO。川普總是批評WTO「反應太慢、根本沒能遏止中國的不公平競爭」,雖然不能保證這個迂迴的作法管用,但長遠來看「總值得一試」,因為這是唯一的結構性解決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