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傳奇搖滾教父、歌手詩人巴布狄倫摘下桂冠

2016-10-13 19:05

? 人氣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揭曉,由現年75歲的美國歌手詩人巴布狄倫(Bob Dylan)膺此殊榮,獨得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879萬元)獎金,獲獎理由是:「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詞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巴布狄倫是史上首位獲此殊榮的詞曲作家,也是第259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第9位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美國人,美國人上一次抱走諾貝爾文學獎是在1993年,由美國女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獲獎。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Bob Dylan)(AP)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Bob Dylan)(AP)

評委會主席、瑞典學院院士偉斯伯格(Per Wästberg )表示:「巴布狄倫堪稱目前在世最偉大的詩人。」

瑞典學院常務祕書丹尼爾斯女士(Sara Danius)說,巴布狄倫是偉大的典範,54年來,他不斷自我改造。她說儘管外界認為這個決定令人震驚,但「如果人們回顧過去5千年,會發現荷馬(Homer,古希臘詩人)及莎芙(Sappho,古希臘女詩人),他們寫詩是為了表演,巴布狄倫也一樣;現在的人們依舊閱讀荷馬與莎芙的作品,而且很喜歡。」

狄倫的經典反戰歌曲《隨風而飄》

1941年5月24日,巴布狄倫生於美國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的猶太裔中產之家,原名羅伯.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青少年時期就對音樂深感興趣。從1962年發布首張同名專輯至今,他在流行音樂界與文化界的深刻影響逾半世紀,著名作品主要為1960年代深具反叛意識的民謠,外界咸認為他是當時美國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早期作品成為當年美國反戰運動的代表歌曲,包括《隨風而飄》(Blowing' in the Wind,1962)和《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4)。

1965年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美聯社)
1965年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美聯社)

1960年代中期,巴布狄倫開始轉型,1965年發行了搖滾單曲《宛若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它是戰後流行音樂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2011年更被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譽為「史上最偉大搖滾單曲」。

巴布狄倫經典搖滾歌曲《宛若滾石》

巴布狄倫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歌手,他直接或間接影響許多同時代與後來的音樂人,包括英國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David Bowie)與美國地下樂團教父、「地下絲絨」(Velvet Underground)主唱路瑞德(Lou Reed)等人。

巴布狄倫的唱片總銷量超過1億張,在他逾半世紀的音樂生涯裡,曾獲得葛萊美獎(Grammy Award)、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奧斯卡金像獎,外界普遍認為他最大的貢獻是他創作的歌詞。1999年,狄倫被《時代雜誌》(Time)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2012年5月,巴布狄倫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頒贈的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頒發「總統自由獎章」給巴布狄倫(AP)
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後)頒發「總統自由獎章」給巴布狄倫(AP)

2005年,好萊塢知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關於狄倫生平的紀錄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講述從他出生到1966年發生嚴重摩托車事故並隱居這段期間的故事,片中有大量的訪談與實況演出的影像。

關於狄倫生平的紀錄片《迷途之家》

2014年,狄倫的經典作品《宛若滾石》的歌詞手稿,在紐約拍賣會上以204萬5000美元(約新台幣6530萬元)落槌,創下流行音樂史天價記錄。

巴布狄倫經典作品《宛若滾石》的歌詞手稿(美聯社)
巴布狄倫經典作品《宛若滾石》的歌詞手稿(美聯社)

儘管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狄倫引起外界爭議,但數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揭露美國社會的暴力與罪惡而聞名的女作家歐茨(Joyce Carol Oates)力挺這個選擇,她在推特寫道:「別人問我關於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狄倫的看法,我認為這個選擇給人啟示,並深具創意;從最深層的意義來說,狄倫讓人難忘的歌曲與歌詞始終具有文學性。」

往年經濟學獎是最後一個公布的獎項,不過今年文學獎的開獎時間延後1周,直到13日才公布得主,成為最後揭曉的獎項。外界揣測延後的原因是評委意見分岐,但偉斯伯格予以否認,他解釋說依照慣例,瑞典學院的院士從9月倒數第2個周四開始,連續4個周四開會討論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而今年9月倒數第2個周四為9月22日,最後一次討論在10月13日舉行,因此才定在這一天揭曉得主。

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獲得殊榮,獲獎原因是:「她有如複音音樂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她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記者,也是第14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

諾貝爾文學獎二、三事

每年2月,瑞典學院聘請的專家學者與作家(包括前任文學獎得主)擬出初選名單,到5月初時淘汰至僅剩5人。整個夏天,瑞典學院的18名院士會仔細研讀這5位作家的作品,決定最後獎落誰家。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今年是第109屆、第113位得主(4度由2位文學家合得)。雖然當代女作家人才輩出,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性別比例極度失衡,歷屆總共只有14位女性得主,僅佔約1/8。

歷屆文學獎得主平均年齡約65歲。最年輕的一位是以《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著稱於世的英國小說家與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07年摘桂冠時年方41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2007年獲獎時已經88歲,2013年,高齡94歲的她與世長辭。

2016年諾貝爾獎6大獎項,得主如下:

生理學或醫學獎:大隅良典(日本)

物理學獎:圖勒斯(David J. Thouless,英國)、哈爾丹(F. Duncan M. Haldane,英國)、寇斯特利茲(J. Michael Kosterlitz,英國)

化學獎:索瓦希(Jean-Pierre Sauvage,法國)、史托達特(Sir J. Fraser Stoddart,英國)、費倫加(Bernard L. Feringa,荷蘭)

和平獎: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哥倫比亞)

經濟學獎:哈特(Oliver Hart,英國)、霍姆斯特隆(Bengt Holmström,芬蘭)

文學獎:巴布狄倫(Bob Dylan,美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