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什麼是中國主張的「九二共識」呢?

2016-10-16 07:10

? 人氣

1992年的香港會談,兩岸開啟和平新局,也有了「九二共識」的說法。圖為1993年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取自網路)

1992年的香港會談,兩岸開啟和平新局,也有了「九二共識」的說法。圖為1993年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取自網路)

2016年10月10日,針對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國慶演說提及兩岸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表示,「九二共識」及其體現的「一個中國」原則,符合兩岸關係的法理與現實,是維護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是否接受「九二共識」,是「檢驗臺灣當局領導人所謂善意的試金石」。他說,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就可平等協商、良性互動,兩岸民眾就能贏得兩岸關係發展的光明前景;否認「九二共識」,煽動兩岸對抗,切割兩岸經濟、社會和文化聯繫,是一條「走不通的邪路」。自從蔡英文上任後,「九二共識」一詞如影隨形,中國對臺灣反覆提起,但究竟中國主張的「九二共識」是什麼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1010-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105年國慶大會,並發表演說。(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105年國慶大會,並發表演說提及兩岸政策。(資料照,顏麟宇攝)

1992年10月26-30日,海基會與海協會在香港進行工作性會談,一直到12月中,在海協會的堅持下,雙方對「一個中國之原則」反復交換意見,始終沒有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從雙方公開的電話與書信交換來看,兩會各自提出了「一個中國」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但並沒有就對方聲明的具體內容達成協議或共同認識,也沒有按1992年11月3日海協會電話建議作進一步協商,最後也沒有發生11月16日海協會所建議「約定各自同時口頭聲明」的行為。但是,中國卻在1997年5月第一次明確宣稱兩岸於1992年已經達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共識。2000年4月,臺灣開始出現「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中國此後逐漸採納「九二共識」一詞,將它等同於「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同時,中國單方面認定的「一個中國原則」內涵則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從1992年兩會舉行香港會談、1997年中國單方面提出共識說、2000年出現「九二共識」一詞,直到現在2016年「九二共識」的基石說,這之間中國有關主張的脈絡需要加以釐清。

1995年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對臺統一八點主張,即著名的「江八點」,但他在此長篇講話中沒有提到兩會在1992年就對『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了共識。一直到1997年5月,即李登輝出任中華民國首位直選總統一年後,中國才開始明確宣稱雙方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已經達成共識。1997年5月14日,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接受採訪時強調「海協與海基會1992年就在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了口頭共識,這一共識並未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海協一貫主張,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我們認為這個共識是存在的。……一段時期以來,臺灣方面把海協與海基會就兩會事務性商談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達成口頭共識,歸結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情況。」由此可見,中國直到1997年5月才單方面明確宣稱兩會於1992年就已經達成了口頭共識,但唐樹備當時也堅持「兩會從未就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進行討論,更談不上就一個中國政治內涵的『各自表述』達成共識。」換言之,海協會認為雙方僅有「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文字化共識,至於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既然未討論,所以也就沒有共識可言,海協會也從未同意雙方可以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各自表述。另外,唐樹備當時根本沒有提及「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或「基石說」。

江澤民1997年訪美。(翻攝網路)
1995年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對臺統一八點主張,即著名的「江八點」,圖為江澤民(左)1997年訪美。(資料照,取自網路)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常被稱為「兩國論」)說法後,中國強化了反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態度,認為這個說法的目的在於將「兩國論」合理化。7月11日,國臺辦發言人公開聲明,明確否定「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臺灣當局…謊稱兩會達成過『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甚至說成是『一個中國涵義、各自表述』。」7月21日,唐樹備做出評論,認為特殊兩國論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把兩岸說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粗暴的破壞,海基會某些負責人把兩岸關係說成是國與國的關係,也是對1992年兩會共識的粗暴破壞。」7月30日,海協會對「辜董事長談話稿」表示不予接受,退回海基會。海協會聲明「『談話稿』還別有用心地將1992年兩會達成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口頭共識歪曲為『一個中國口頭上各自表述』,這是枉費心機的。」可見,當時中國認為將「九二共識」歸納為「一中各表」是國民黨的故意扭曲。

李登輝晚間出席李登輝基金會募款餐會,對於媒體詢問陸客來台人數銳減影響到經濟,該如何面對?李登輝表示,台灣的經濟不用靠中國,應該要鼓勵投資及改革。(蔡耀徵攝)
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常被稱為「兩國論」,圖為李登輝出席李登輝基金會募款餐會。(資料照,蔡耀徵攝)

2000年3月10日,唐樹備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前夕發表談話,再度否定「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認為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而且假如臺灣回到1992年共識的話,兩岸兩會就可以重新交流。當時中國以為連戰會當選總統。面對臺灣首次政黨輪替,2000年4月28日,即將卸任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建議新總統陳水扁以「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在字面上替代國民黨自1995至2000年間使用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根據蘇起本人於2006年2月21日的公開說明,在九二香港會談後,至2000年政黨輪替前這段期間,中國國民黨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的現實狀況,一直想要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取得兩岸間的共識。但是中國大陸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即將執政的民進黨又無法接受「一中」,於是他創造出「九二共識」這個新名詞,在字面上取代「一中各表」,只是其本意還是「一中各表」。蘇起認為,替「一中各表」換個新名字,可以緩和民進黨執政後可能對兩岸關係造成的緊張,並且為兩岸持續交流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蘇起說,「沒想到中共接受了,美國也接受了,就是民進黨政府不願接受」。

「九二共識」一詞被蘇起創造出來一年之後,才逐漸被中國採用。2001年4月27日,國臺辦發言人張銘清發表談話紀念辜汪會談八周年,首次正式使用「九二共識」一詞。張銘清在談話中將「九二共識」解釋為「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2001年12月16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慶祝海協會成立十周年致詞中解釋「九二共識」的涵義為「1992年海協與臺灣海基會達成共識,各自以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立場與態度。」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2002年1月24日發表談話稱「九二共識」對當前兩岸關係仍具重要意義,應予維護。他解釋「九二共識」為「1992年海協與臺灣的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同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參加人大會議時表示,只要臺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承認「九二共識」,他願意馬上訪問臺灣。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在經過十年後第一次正式提到「九二共識」。

2005年,在陳水扁確定第二次當選總統後,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此後,中國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這一名詞,並單方面定義其涵義是「海峽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一個中國原則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其政治含義」的共識,「九二共識」一詞從此成為中國對臺政策正式的概括用語。2005年5月9日,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講時提到,「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其實很簡單,但因提出的時間久了,所以現在有些複雜。複雜之處在於,中國大陸概括的意思是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國民黨認知的「九二共識」則是「一中各表」,即「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內涵」。在「九二共識」問題上,大家應該求大同,「就是說『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的領土,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如果沒有這個核心,這個共識就不存在。孫亞夫認為,「九二共識」是海基會與海協會彼此尊重,分別以口頭表述方式達成的共識,雙方堅持求同存異,「概括較好,方式也較靈活」,為兩岸對話與協商得以恢復給予廣闊的空間。孫亞夫的這個說法,同過去幾年中國對「一中各表」的強烈批判不同,改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體現了國共雙方「求同存異」。為了共同對抗陳水扁,十多年後中國首次對國民黨所提出的「一中各表」改變態度。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取自網路)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資料照,取自網路)

2008年3月26日,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美國布希總統表示「大陸與臺灣應在『九二共識』下恢復協商,而此『共識』係指雙方認知僅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各有不同之定義」(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should restore consultation and talks on the basis of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sees both sides recognize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but agree to differ on its definition.)但是,新華社發布的中文新聞稿則只出現了「九二共識」一詞,並沒有出現「一個中國,各自定義」。2010年,海協會常務副會長李亞飛在臺北一場演講中,呼籲兩岸尊重「九二共識」,以維持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李亞飛還逐字念出「九二共識」:「就是1992年,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2013年10月,APEC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前副總統蕭萬長會談,習近平提到希望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希望能盡速解決兩岸政治分歧。2015年11月7日的「馬習會」,習近平對馬英九強調:「『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在於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它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臺』。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這是中國單方面對「九二共識」的內涵所作的新解釋。

自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習近平有過兩次對臺政策的公開講話:第一次是3月5日,習近平強調「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第二次是7月1日,習近平強調「我們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對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的分裂國家活動,13億多中國人民、整個中華民族都決不會答應!……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攜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打拼。」可是,他在2015年3月4日說了一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早就把臺灣民眾從「中國夢」中驚醒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共產黨創黨九十五周年大會上呼籲黨人「不忘初心」。(新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強調,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體現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圖為習近平出席共產黨創黨九十五周年大會。(資料照,新華社)

2016年1月21日,中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原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在北京公開指出,大陸當初是希望不要對一中內涵進行討論的「各表一中」,而非現在臺灣強調的「一中各表」。「各一表一中」是1992年海基海協互通電報時,大陸希望「只要兩岸雙方承認一個中國,對於未來走向統一沒有分歧即可」,並無意探討「一個中國」的內涵;他認為,之後臺灣強調的「一中各表」走了樣,臺灣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說法,大陸不可能接受,也與原先雙方達成「一中內涵不討論」的諒解相背離。王在希在「馬習會」後重新批判國民黨的「一中各表」。

可是,2016年8月30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會見臺灣青年時表示,大陸認知的一中是根據自己的憲法,憲法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不能違憲。但他理解臺灣會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各表的問題,都可以來談,要找機會把它講一講,如果都不談,永遠擱置也不好」。經過二十多年,面對蔡英文的抗拒,張志軍不再批判國民黨的「一中各表」,轉而說各表可以談,等於默認1992年兩會沒有共識,可以再談。可惜的是,洪秀柱領導的國民黨卻在此關鍵時刻,放棄了「一中各表」。

過去二十四年來,中國對「九二共識」的解釋是不斷變化的,它對於國民黨的「一中各表」時而批判,時而容認。通常,當民進黨在臺灣執政時,中國就比較願意容認國民黨的「一中各表」,不過,中國從來沒有同意過「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