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改變生命的幾秒鐘:《三點半後不收屍》書摘(2)

2016-10-19 05:30

? 人氣

……我在巴耶吉歐找到了瑪格麗特·尤裡斯。她在大地震發生兩天後在克難的露天營區裡產下一個名叫內卡的女嬰。當時距離最近的一座醫院已被大地震摧毀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年前我初次遇見她的時候,她明顯是心力交瘁,而且飽受憂慮折磨,不過仍因自己能順利產下健康的嬰兒而感喜悅。

她把女兒摟在懷裡,一面告訴我說:「我這女兒是上帝的恩賜。我們損失了所有的東西,不過只要上帝願意幫助我們,我知道一切都會順利的。」

兩年過得真快,如今內卡已長成一位健康、合群又淘氣的學步孩童。瑪格麗特.尤裡斯的大女兒索拉雅(Soraya)幾乎已算青少女了。她穿著漂亮整齊的學校制服,頭髮用紅色絲帶繫住,而瑪格麗特如今又懷有六個月的身孕了。

能夠與她重逢我實在太高興了。先前,我發現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不斷回想起海地大地震發生後最初那幾個星期的混亂狀況,並且很想知道那些劫後餘生曾把經歷說給我聽的人近況如何。如今,我總算有機會將某些空白填補起來了。

我們相互擁抱問候,然後坐下來談話。瑪格麗特指向一間寒傖單薄的單房木屋,那是她和家人目前棲身的臨時住所。她告訴我:那一陣子她幾乎每隔一小時就要打掃一回,就怕屋裡塵土一多,孩子容易生病。

顯然瑪格麗特日常仍需努力才能勉強度日,不過她既不悲觀又不怨天尤人,只是感謝樂施會以及其他救援組織所提供的救濟。

地震過後,海地震災後已經滿兩年。(無境文化提供)
地震過後,海地震災後已經滿兩年。(無境文化提供)

她也承認:自己當然希望情況能夠快點好轉,但是你也不得不遷就於現實。她對許多件事感到開心:她的丈夫曾受警職訓練,預計很快就有一份正式工作,這點就和許多海地人不一樣,此外,她的小孩身體都很健康,長女還能到學校受教育。

目前她最關切便是住的問題。她想要搬離這處與礫石和塵土為伍的臨時住處,換到一間她能真正稱為「我家」的永久居所。

她告訴我:「在我看來,孩子的未來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當我死的時候,我想確知自己能留給女兒一個可供成長的地方,同時確知她們能在學校裡完成學業。我希望有一天能搬離這個暫時的住所。我的孩子、我的家人全都健健康康,這點我很高興,希望未來我們的生活可以改善,可以過得更好。」

我問瑪格麗特和其他幾位巴耶吉歐的居民,他們認為重建的速度如何,對於一些批評援救組織的觀點又有什麼看法。他們的回答令我感到驚訝,因為他們既不生氣也不心懷怨懟,只是感謝外界提供的支援。沒錯,他們退一步想。情況能夠快些改變的期待儘管落空了,但對未來事情能獲改善的這一點他們依然滿懷希望。

海地當地的母女,在地震後存活下來。(無境文化提供)
海地當地的母女,在地震後存活下來。(無境文化提供)

在我看來,很多人提出的評論都切中了要害:與重建有關的各方都必須要奉獻心力,唯有如此,才能產生真正改變。他們認為政府應該和人民、和社區更加緊密結合起來。對於未來,人民眼睛是雪亮的,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社區再度恢復活力。如果政府在擬定重建計劃的過程中繼續忽視在地人的觀點,那麼大家所期盼的真正改變,那麼那些人云亦云「海地重建要更好」的目標終將流於空談……

無境文化出版的《三點半後不收屍》書封。 (取自博客來)
無境文化出版的《三點半後不收屍》書封。 (無境文化提供)

*本文選自無境文化出版的《三點半後不收屍》一書。本書作者葛若鄰(Caroline Gluck)曾任職BBC十餘年,先後擔任駐柬埔寨、韓國及台灣的特派記者。2009年她投身人道救援工作,曾任國際樂施會(Oxfam)以及歐盟人道救援計畫ECHO的新聞專員。現為聯合國難民總署駐伊拉克資深新聞官。譯者翁德明為巴黎第四大學法國文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