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觀察:美國政治中的電視辯論 電視辯論中的美國政治

2016-10-10 08:24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從2016年的視角看來,辯論與公共演講是選舉政治中的一種常態。因為每一個候選人都想當選,而最後說服大眾接受自己本人,自己的團隊和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成功候選人則少之又少。參選人之間,尤其在美國這種」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下,存在高度競爭甚至是結構性的零和博弈的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某種意義來說,選舉政治的確展現出了它營銷性的一面:參選人作為「商品」,把自己「推銷」給民意這個巨大的「市場」,被大多數人「購買」(授權),從而獲得政治「利潤」(權力)。

由於科技的不發達所帶來的信息傳播的滯後性和高成本,早期的辯論幾乎無法呈現參選人面對面廝殺並且「全民圍觀」的情景。絕大部分的辯論都僅限於筆戰,即雙方互相把自己的觀點寫在報紙或書上發表,有來有回,相互論戰。

直播的電視辯論直到20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變成現實。1960年9月美國CBS電視台第一次直播了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雙方分別是民主黨候選人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M. Nixon)。那年的選舉非常緊張,雙方民調一直拉扯不開,尼克森一直批評甘迺迪沒有從政經驗,無法解決美國面臨的複雜挑戰,而甘迺迪則反駁說自己可以給政府注入新鮮血液和新的思維方式。

最後雙方在電視上會面的時候,甘迺迪充分展現了自己出色的口才,充沛的精力和年輕的外表;而尼克森則不停地擦汗,面色陰沉、左顧右盼,甚至有好幾次口吃和答非所問。這次辯論之後的民調基本完全鎖定了甘迺迪的勝利。


1960年9月美國CBS電視台第一次直播了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雙方分別是民主黨候選人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M. Nixon)。

隨後總統選舉電視直播辯論終止了16年,直到1976年才恢復然後持續至今。電視辯論要求候選人必須精神高度集中,精力充沛,因為如果關鍵時刻有點走神,一小個問題沒有答好就會葬送整個選舉。1976年民主黨提名候選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與共和黨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電視辯論時,福特無意中說了一句:「我認為蘇聯沒有主宰東歐,在我的任期內沒發生過」。

當時的世界處於冷戰之中,蘇聯對於自己的東歐衛星國(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的內政外交幾乎是完全控制,福特此言使得美國民眾覺得他對世界政治無知,最後讓卡特贏得了選舉。

沒有另一個總統從電視辯論中得到的好處比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還多了。里根在1937年成為一個好萊塢演員,到了1950年代已經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明星。里根在1960年後逐步產生的保守主義傾向使得他加入了共和黨,踏入政界,並且在1967年被選成加州州長。

1976年卡特與福特選舉時,兩人支持率也相當接近。

多年的演藝生涯塑造了雷根富有表演性的人格和精心打造的外部形象,讓雷根在1980年擊敗前總統卡特和1984年擊敗前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Walter F. Mondale),連任兩屆總統。其中1984年的選舉更具有戲劇性:雷根是迄今為止宣誓就職時年齡最大的總統(79歲11個月時就任),在1984年選舉時他已經83歲。

如果當選,他卸任時已經接近88歲。80多歲的雷根甚至有時候在鏡頭前突然發懵,忘記演講詞,於是就有傳言說他已經得了老年癡呆症無法勝任,讓美國民眾對他的健康和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懷疑。但是在電視辯論中,雷根直面了這些質疑,並且說道:「我不會把年齡搞成這次大選中的問題,就像我不會因為政治原因來批評我對手的年輕與經驗不足」。

這句話引得全場掌聲,就連對手蒙代爾也為他鼓掌。雷根很好地利用了電視平台證明了自己,於是1984年的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懸殊最大的一場選舉。雷根贏得了50個州中的49個州的選舉人票,而開始還意氣風發的蒙代爾只拿到了他老家蒙大拿州一個州,險些被「剃光頭」。

 

同樣從1984年開始,副總統之間的辯論也已經常態化,但是對於大選來說影響很有限。幾年後,總統直播辯論制度全面體制化。1987年美國成立了總統辯論委員會(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開始系統性組織辯論,並且在1987年後該組織承辦了所有總統和副總統辯論。

現在總統辯論委員會的兩位主席分別是前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小法倫科夫(Frank J. Fahrenkopf Jr.)以及前克林頓白宮發言人麥克瑞(Mike McCurry),14位理事會成員也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基本反映了美國政治的平衡。

到2016年,辯論已經成了美國政治的一種常態,它所覆蓋的深度和廣度與1960年相比都已經高度發達。如今,不僅僅是總統、 副總統這種高官,就連每次選舉國會議員、 州長、 州議員、 市長和甚至市議員這種級別相對較低的立法者,美國地方電視台都會組織參選人辯論。

面對面辯論的形式給選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透明性和直觀性,讓觀眾對於參選人的立場一目了然,從而可以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但是近年來美國社會也不斷出現一些對總統辯論規則的批判,這些批評意見有些方面還值得商榷,但其他方面擔心也不無道理。


共和黨的川普和民主黨的希拉蕊將於當地時間周日(10月9日)晚間舉行第二場辯論。

批評一:美國大選由於電視直播完全成為了一場真人秀,從而激發了民粹主義,損害了民主的真正內涵。在一個直播的環境裏,參選人經常為了出風頭插嘴,聚焦於互相人身攻擊而不談論嚴肅的政治方案,而美國聽眾只要聽著爽,覺得這個候選人討喜(likable),就會把票投給他。

批評二:總統辯論制度其實是在懲罰小黨,鞏固已經腐朽的兩黨體制。每次整個競選週期以總統辯論受到的關注最多,而兩黨控制的總統辯論委員會要求參選人至少得到15%全國性的支持率才能站在台上辯論。這讓美國很多小黨(例如自由意志黨、 綠黨、 憲法黨等)根本無法登台得到同樣的媒體關注,無人問津的結果就是他們更得不到辯論機會。

批評三:總統辯論毫無作用,因為它們根本不會改變大選結果。批評者認為辯論後勝出的參選人,例如雷根,卡特等,在辯論前就已經領先很多了。在2012年10月3日的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中,Robert Erikson和Christopher Wlezien兩位研究美國政治的學者發現從往期大選的結果來看,除了1976年卡特在辯論後從大幅領先變成了小幅領先,辯論前後的民意調查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即便有變化,也未必因為辯論產生的。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本文原刊《BBC中文網》,原標題〈美國大選觀察:政治中的辯論 辯論中的政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