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郵政儲蓄與普惠金融

2016-10-13 06:50

? 人氣

圖示
圖示

李嘉誠與李澤鉅投資郵儲行的態度與時機,頗堪玩味。長和集團官方說法,是旗下零售業務(屈臣氏)正以每年開設多達500家新店的速度打入中國大陸三、四、五線城市,市場分布與郵儲行不謀而合,遂決定投資。但以李老超在華佈局,大可於郵儲行五年前開始改制之際即戰略入股,何必等到十九大前夕?可能的政治聯想,是李老超藉由投資郵儲行向中央表明心繫祖國人民的誠意,同時又以具體行動支持扶貧。近期輿論多認為北京有意換掉香港特首,若梁振英表態退出,則2017年特首選舉的熱門人選就剩下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與財政司長曾俊華。香港商界有謂:梁振英說扶貧,未必做得到,但施政經驗豐富的林鄭就一定做到。林鄭比起梁振英,更願加稅濟貧。對照李嘉誠於今年六月接受彭博社專訪時指出應該加稅解決貧富懸殊的言論,顯然與中南海左傾政策隔空唱和。投資郵儲股票,既是投鈔票,也是投選票。李氏父子,深謀遠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就算大方向不錯,投資決策還是要看基本面。郵儲行本來就是郵政集團的印鈔機,更是政府補貼郵務虧損的政策工具。公司治理名義上再獨立,看到郵儲行董事長兼任郵政集團總經理,郵政集團又是持股超過2/3的大股東,深諳中國國情的人都懂,郵儲行不可能悖離黨國層峰意旨。翻開郵儲行的資產負債表,最大的借款人是中國鐵路總公司,借了2431億人民幣;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總共借了1061億人民幣;房地產開發企業與產能過剩企業總共也借了1000億人民幣。然而郵儲行的存貸比不到40%,遠低於其他大型國有銀行的70%-80%。樂觀地看,郵儲行還有很多增加利息收入的空間,悲觀地看,則是不願與不敢做肉包子打狗的賠本生意。郵儲行2015年結算的股東權益也不過2700億人民幣(約當於每股港幣4元)。在中國崩潰的末日情境下,假設這4400億的貸款全部違約倒帳,郵儲行的股東將瞬間血本無歸。如此極端情境當然只有理論上的意義。郵儲行2016年帳面上的不良貸款率雖僅為0.81%,2013、2014、2015年的不良率分別為0.51%、0.64%、0.80%,低於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率1.7%,但這是不良貸款核銷後的平均數字。根據郵儲行財報,製造業的不良貸款率由2013年的0.4%上升到2016年的2.3%;批發與零售業的不良率由2013年的0.72%上升到2016年的5.03%;住宿餐飲業不良率由2013年的0.81%上升到2016年的6.08%;中國大陸經濟景氣之差,見微知著。郵儲行高於銀行業平均的287%壞帳撥備覆蓋率,也是未雨綢繆。

表一(資料來源:郵儲行上市說明書)
表一(資料來源:郵儲行上市說明書)
表二(資料來源:郵儲行上市說明書)
表二(資料來源:郵儲行上市說明書)

儘管如此,郵儲行2015年還是淨賺349億人民幣,約當於每股利潤五毛港幣。就算未來每年利潤零增長,只要沒有黑天鵝級系統性風險,郵儲行五元港幣有找的股價,似乎還算實惠。對比其他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大型國有銀行戰略投資的往績,緊跟黨國腳步的外資機構,在帳面上雖能有豐厚盈利,但實質上卻得不償失。外資金融機構戰略入股,一下子要協助中方人員培訓,一下子又要推廣金融新商品。理論上有專業優勢的外資金融機構的在華市佔率,以總資產計才1.3%,以淨利潤計不過0.8%,在內地市場根本無足輕重。外資機構主打理當有競爭優勢的城市客戶,都還被陸資機構殺得片甲不留,現在戰略投資郵儲行,與其說是轉進鄉鎮,經略中西部,骨子裡是響應國策,聊勝於無。還是在陸資投行尚未完全接管香港之前,多賺點IPO手續費比較實惠。

服務郵儲銀行上市的投資銀行團。(作者提供)
服務郵儲銀行上市的投資銀行團。(作者提供)

*作者為旅居香港的金融觀察家與專業投資人,源鉑資本(Kyber Capital)執行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